0-3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发症的评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本文内容整理自:Mental health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0-3:A brief overview, Dr.Meyleen Veiasquez,LCSW,LICSW,RPT-S,PMH-C,IPCF儿童与家庭整合式心理中心

你将收获:

你觉得婴儿心理 健康 的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把2岁的婴儿带去做心理咨询,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婴儿会需要心理咨询呢?

婴儿早期的大脑在迅速发展,需要提供好的环境让婴儿 探索 和学习,因为 婴儿不是单独的婴儿,而是环境中的婴儿。

婴儿所处的家庭、社区、城市的物理环境,家庭文化、价值观、家庭关系、乃至传统文化等心理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儿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文化是重要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病理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婴儿在家庭环境中,被家人认为是正常的,即使在别人眼里是夸张的,也不会被认为是障碍。

不仅仅把婴儿看作个体,而是放在环境里面去看这个婴儿。家庭、房屋、朋友家、亲戚家、社区,国家,都会让婴儿感受到所处环境的氛围。

所以除了有详细的儿童诊断评估手册,可以获得具体标准。

当我们评估婴幼儿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年龄阶段,做跨学科的工作。

不仅在工作室里面,还要跟儿科医生、幼儿园、言语治疗师、家人做通力的合作,做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的时候,要注重关系领域,不仅了解婴儿本身,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没有单独的婴儿,只有家庭中的婴儿。

我们要去了解0-3岁婴幼儿的感受、想法、和家人的关系。

但0-3岁的心理 健康 发展是容易被忽视的,0-3岁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虐待的群体。

很多家长有误区,认为孩子越小,越不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侵扰。但事实恰恰相反,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压力的侵害。

很多治疗师,和0-3岁工作的时候,都有冲动要大展拳脚,想做各种干预。但是不要忘记了先退一步。因为虽然家长本身有误区,有很多错误的想法,但是家长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专家,我们要去倾听家长的陈述。

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特殊的行为,有什么意味,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家长在养育中的体验是什么?孩子在家庭中的体验是什么?治疗师在访谈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家庭的故事?治疗师充当背景角色留出空间,观察婴幼儿和家人的互动,让亲子产生连接。

父母在养育中的承诺、 情感 投入和适应性(和婴幼儿保持协调一致)对于婴幼儿非常重要。

养育者忍受矛盾情绪是一个过程,家长是否可以忍受对孩子的矛盾情绪。孩子有没有投入到社交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对孩子产生兴趣的能力,家长有没有不舒服但是还能安静的坐着的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病理性的状态,父母是否可以涵容痛苦、自责的情绪,而且去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身上的 情感 经历。

如果婴幼儿有病理性表现,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感到很愧疚,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是不是对的。

我们看到家长有压力,我们如何去涵容家长的情绪,帮助家长去更好的忍耐这种不舒适的体验。同时家长也不是毫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他们可以收拾好情绪去更好的帮助孩子。

首先要去识别婴幼儿身上典型的发展阶段,必须知道这些典型的内容,才能识别障碍病理性行为。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采取适合的方法,这需要和跨学科的专家做更好的沟通。

过度的压力会让一个人行为失调。

如果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存在行为的失调,会比大一些的孩子失调水平更高,尤其语言能力不完善,没法用语言跟治疗师描述。

典型的行为模式也被病态化。比如多动症孩子,有的是经历了创伤的,有的是没有的。

男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攻击行为的,其实有些行为是正常的。

促进0-3岁大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压力,儿童也会经历各种正常压力,需要积极的压力(可以忍受的压力),才能促进大脑发展。

如果这个压力源是不能忍受的,那么长期反复暴露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这个压力源就是有害的,比如婴幼儿持续哭闹,过长时间没有人来照看。

虽然婴幼儿有很大的复原能力,但是刺激过大,会影响 健康 发展,影响到大脑神经的生长和连接。

以及内化不正确的早期信念“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没有人帮我”“没有人站在我身边”等等。

有些婴幼儿看起来是好宝宝,从来也不哭,从来也不闹。大人会夸小宝宝“真乖,啊从来不哭”,但这其实可能是危险信号。

因为小宝宝是必须哭的,哭是婴幼儿和外界沟通的途径,如果不哭是有问题的。我们听取小宝宝的情况,如果和典型发展状态不符,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发现了就可以考虑转介或者跨学科会诊,看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不正常,是否和典型行为不一样。

同时我们也观察婴幼儿身上是否经历了压力,是否有行为表现和功能失调。有没有影响二者,如果有就是信号和线索,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做家庭的咨询。

另外一点,我们观察婴儿行为,要看是否有文化适应性,比如在有的民族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谨慎误诊了,错误地将文化特有的行为视为不正常。

如果婴幼儿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有越大的生病和心理问题的几率,导致如心理疾病、自杀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爆发。

2017年美国扩大研究了对儿童不良经历的影响。如目击暴力事件、被歧视都会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早期经历的不良事件越多,就会引起死亡的发生概率,所有的危险因素,都会影响。

如脑部创伤、损伤、骨折、烧伤,妊娠并发症、疾病传播等早期的逆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儿童个体在早期经历了过多的经历,面临疾病的情况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对于0-3岁婴幼儿干预,是可以促进成年后的心理 健康 状态。

所以提供这些信息,是希望对接待的家庭做及早的筛查,家长们的经历,如何影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的。

不仅要看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需要系统性的观点去评判婴幼儿的发展状态。

是否符合每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各种生理 健康 问题,也会影响心理 健康 状态,导致一定的问题行为的表现。

评估生理 健康 也要多维度考量,围产期有没有问题,是否早产儿,是否过敏,有没有接受过手术,记录这些生理状态。也记录家长的描述,如“羊水进了小宝宝的大脑的”这条就记录在【家长报告】这项里面。

以及每个事件发生的节点在什么时间。

所以我们在观察心理和社交的压力源的时候,我们要去观察压力源是什么样的,如果遭受的压力源越多,遭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婴幼儿生命中的关键节点,和他身边的大人的关系是如何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去了解婴幼儿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呢,比如一个照顾者这么说,另外一个说了完全相反的话,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婴幼儿巨大的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婴幼儿家长的照顾情况。家长之间愿意配合去了解婴儿身上的问题吗?会怎么去解决?会不会通力合作去促进婴儿的发展,婴儿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影响到婴儿的生存感受。

家庭成员对于照顾孩子的贡献都有哪些?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如何,有没有陪孩子玩 游戏 ,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龄阶段的, 有的家长有对孩子有超出年龄阶段的不现实的期待。

了解家庭中有没有日常行为准则,惯例。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习惯,统一的连贯的一致的家庭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了解 婴幼儿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比如有的宝宝脾气好,遇到压力表现镇静。而有的宝宝有强烈的性格个性,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难以忍受。

临床问题,为什么放最后呢?因为临床问题可能影响到婴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我们观察儿童临床表现,首先看有没有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神经发育障碍是比较难处理的是,因为大部分是遗传性的,遗传学是神秘的学科,有各种变体。如果有神经发育障碍,很难完全的治愈, 只能帮助孩子提高功能,让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治疗师是不能诊断自闭症的,但是可以找到迹象,让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或者转介。让孩子及早治疗,及早预防派生问题的发展,越早干预,就越减少压力状态,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感觉反应过度的小朋友有感觉回避的行为,如对大的声音很敏感,感到不舒服。还有对触觉敏感,对抚触、触碰不舒服。

感觉反应不足的小朋友有感觉渴求的行为,比如舔墙壁或者见到的每一个物体,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感觉刺激。

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虑症发病于年纪小的婴儿身上,我们很容易忽视焦虑对婴儿功能表达的影响。

年龄越小的儿童受到焦虑的影响的反应强度更大,比更大年龄的儿童反应还要强烈。

比如婴幼儿没有办法忍受分离焦虑,如果不符合年龄发展阶段,触发了就大哭1个小时都没法停下来,这是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

如婴幼儿对新鲜事物产生非常大的恐惧,没有办法接受新的事物,甚至见到新的玩具都非常焦虑。我们就要看焦虑水平有没有影响到儿童的发展,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和家庭的关系。比如没办法出门,一直待在家里。这样就会影响到心理 健康 状况。

我们现在处于疫情,确实会减少外出,也要看对社区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怎么影响婴幼儿本身,我们如何去做平衡。

比如抑郁的情况,以及出现攻击性问题,如非常愤怒的状态。

婴幼儿早年的任务之一是学会调节情绪状态,那需要用关系去调节,有的人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者关系,是因为早年没有稳定的关系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当然,我们要从是否符合年龄阶段的角度去看上述情况,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状态或者日常生活。

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情绪障碍,观察大部分时候孩子的情绪障碍状态是怎么样的。

年龄小的孩子,要鉴别诊断强迫症是很困难,因为本身孩子是有重复的特点的,比如同一个视频看20遍。

那我们要评估强迫症,需要观察是否有特殊的行为表现,比如不停的扯头发,撕扯自己的皮肤。而对于年纪小的是难观察的,就需要很仔细的观察,看头皮上是否有伤疤。

对大一些孩子,撕扯毛发会比较明显,比如眼睫毛和眉毛。但对于小的孩子,精细动作没有好的发展,就不会在见睫毛或眉毛上表达,而抠皮症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皮肤看到伤痕和抓痕。

我们一定要注意,要把 强迫性行为 正常的发育表达 区别开来,比如小的朋友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手臂的时候,可能会不小心把脸抓伤,和强迫的抓头皮和撕扯头皮是不一样的。

最后是对功能的影响,有没有影响和同龄小朋友的正常互动,是否影响家庭的日常生活。

当然如果要做诊断,也要看孩子的年龄是否36个月以上,强迫行为是否持续3个月以上。

这是最可能带孩子看急诊的,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和哭泣就是婴儿最重要的任务。

对于小的婴儿,睡眠饮食哭泣障碍是很常见的,不宜太早下诊断,要看父母的忍耐程。

有的小婴儿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家长怎么理解这种哭泣行为呢?婴儿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又成为影响婴儿情绪的刺激条件,如果父母能涵容婴儿的情绪,这个循环是正向的,则不是问题。

家长需要有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期待。

有的妈妈问“我很担心孩子总不睡觉,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你小孩多大”“我孩子刚出生四周”。那对于4周的婴儿这种情况是太正常了,所以要对新手爸妈做知识普及。

睡眠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家庭认为孩子要尽早独立睡觉,无论是摇篮或者自己的床上都可以,但是不要睡在父母的床上。

也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做安全性的保护,会对孩子睡的方位和场所有讲究,我们不去对父母做干预,而是看孩子的睡眠障碍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发展发育,有没有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

同样,孩子有进食障碍的时候,要看是进食障碍还是感统问题。

感统里面有内脏觉,内脏对大脑的信息传递,比如内脏感觉是饿了,但是大脑不知道饿了。

“孩子昨天没吃晚饭,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吃早餐”,需要判断是孩子自主不吃,还是真的不知道饿,可以去做身体检查,结合一些身体指标来判断。

PTSD,以及回避性依恋的问题,对年龄小的孩子心理评估是困难的,要足够小心,。

举一个例子,9个月大的儿童来访者,3个月大经历了家里非常严重的家暴。爸爸经常缺席,兄弟姐妹经常会到场。

小朋友虽然表现的不错,但是和父亲没有什么互动,要求和父亲做单独的咨询,就明显出现了创伤反应。就是当时,邀请儿童来访者的时候,一进咨询室就明显的手脚并用的要爬出治疗室。

爸爸的声音、气味、身高,在9个月的婴儿身上留下了神经系统的反应,很明显这些信息给孩子留下了强烈的恐惧的反应。

与照顾者的关系在0-3岁身上是非常重要因素,要考虑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关系障碍。

如果孩子确实有临床问题,神经发育障碍等等,无论哪种环境中,都能观察到临床上的表达。

只有见到关系中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比如见到奶奶,爸爸,老师不会有问题,但是单独见到妈妈就表现出关系障碍的症状。

还有对于特定环境的行为表现,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都可以睡着,但是去奶奶家就不能睡着,感到压力非常大。

关系障碍,是唯一没有明显症状,主要看是不是特定关系中表现出各种问题。

评估一个婴儿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量表来评估。不管哪种量表,要看的也是那几种, 评估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情绪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 评估家庭 ,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量表。

如果是转介过来的话,可以从儿科医生那里拿到一些 心理量表 。当然常常我们更可能是第一个接待家庭的人,是首先评估孩子心理 健康 状况的人。

首先必须和婴幼儿的照顾者沟通,跟家长做详细访谈,调查 历史 背景,每一位成年家庭成员的状态,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给所有家庭成员访谈不现实,那最少和其中一位做访谈,其他成员可以用电话沟通快速做一些资料搜集,了解一些担忧。

我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家庭对于怀孕,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意外怀孕的,对此感受如何,对出生的孩子的看法如何。

儿童情绪的功能是否正常,家长寻求帮助是出于什么担忧,这些行为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和节点观察到的,家长是怎么认为的。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技能,精细、粗大动作,语言,关系发展如何。

跟儿童做感统障碍的筛查,详细筛查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行为表达。

虽然受限各种原因,日常执业无法去好的观察。但还是有比较理想的观察婴幼儿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这些方式。

首先,最理想情况下,从 自由 游戏 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到治疗室去自由玩耍,就像在家里自由的玩就可以了。

其次,可以进行 结构化 的观察,引入压力源,观察婴幼儿在压力之下如何合作和表现。

分离性 观察,观察孩子一个人留在治疗室的表现如何,等反应非常大的时候再让家长进入治疗室,结束分离性观察。

居家观察,幼儿园观察,最好二选一。观察婴幼儿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的表现,在正式见孩子之前,先去幼儿园观察一下孩子的表现。

如果小家伙认识咨询师就会不断跟咨询师打招呼,所以在他还不认识你的时候就先观察,可以看到孩子的真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