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3

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66年,那时函授部已招收了10128名学生,共有4134人在学习,分布在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学院被迫停办。1979年底,学院筹备复办,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提出的宗旨为指导,即通过函授和面授等形式,向全球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湾同胞提供学习条件。复办初期,学院恢复了中文和中医两门学科,1980年5月正式对外招生。


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名誉院长盛国荣,院长潘茂元、副院长蒋林(1987年后由庄明萱和周世雄接任)。同年,学院与厦大医院合作建立中医门诊部,作为函授生的临床实习基地。此后,课程不断丰富,如1984年增设针灸面授进修班,1985年则增加了多种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并举办了一系列专业进修班。


1980年至1986年,学院快速发展,共有3500名在校函授生分布在5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接纳了300名留学生。1987年,海外函授学院与厦门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合并,形成了统一的管理架构,设立了中文部、中医部、留学生部和办公室,行政和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此期间,学生人数和留学生数量显著增长,中医实习生也逐年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院的招生代理处数量从10多个增至近30个,覆盖全球多个地区,包括新加坡、菲律宾等。学院的教学设施和管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建的教学办公楼和多间专业教室相继落成,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临床实习基地,并建立了教学评估制度,以推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扩展资料

1956年初,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由厦门大学试办华侨函授部,开设数学、物理、化学3个专修科,为海外华侨学校培养师资。第一届录取新生306人(其中教师占69%,社会青年占31%)。1957、1959年增设中国语文专修科和中医专修科,录取新生191人。1959年,中文专修科改为师范专修科。1960年,增设化工技术班和中国语文进修班。1962年,经上级批准,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改名为厦门大学函授部,函授教育对象扩大到海外华人。1966年,增设生物学专修班。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1991年,更名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