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二战的苏军到底有多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8-11
要看战争的时期:
1、战争开始阶段:苏军军事力量不强,但是潜力强大
A)苏联当时军事能力不强:苏芬战争打的很憋屈,二战开始阶段也是被压着打,无论战术思想、士兵训练程度、装备水平、后勤水平都拼不过德国(实际上德国的攻击不是水银泻地,中间也是有停滞的,但苏军完全抓不住机会,抓住机会也是需要能力的)。
B)苏联工业能力强: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好像是全世界总值的35%左右,苏联28%,快赶上欧洲剩余部分总和了),也就意味着给它足够的时间,就能恢复,能造出大量装备。
C)苏联战略纵深大:东侧有5000公里长的西伯利亚缓冲区(这导致日本不会和德国对接苏联,因为损失太大收益太小,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都不会为了另一个国家而放弃自己的国运)
解释:相比苏联西伯利亚地区那更可怕的气候,所谓“莫斯科的寒冬”就像是夏威夷度假胜地一样“温暖宜人”,1000公里长的苏联西部总共冻死冻伤德军100万人,5000公里长气候更严酷的西伯利亚……你觉得500万人够死的么?日军后期在中国这个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到处抢粮,都会断粮,西伯利亚……愚以为刮掉一层地皮也刮不出几颗粮食。
D)苏联人口众多:尽管人口不完全代表国力和战力,但是没人肯定打不了仗的,苏联有足够的动员能力,也就意味着能够承受相当的损失(俗称:比较耐打)。
2、战争中期:苏联军事能力强,但是战争潜力下滑,有盟友支援
A)局势稳定:莫斯科局势稳定下来,拖入冬季之后,苏联完成动员,兵力充足,部队士气也能够维持。此时的苏军将德军拖在本土,已经能够依靠地利和德军对耗,而对耗对德军明显不利。
B)生产能力下滑:进入这个阶段,由于西部大量地区沦陷(主要粮食产地和工业化比较充分的地区),导致生产能力大幅下滑(失去了大量设备、厂房。虽然做了转移,但重新安置后产能必然受损,损坏的设备、遗弃的设备、死亡的熟练工人等,都会导致生产能力下滑)。
C)有盟友支持,战争物资不必担忧:实际上二战中期,打的是美国的经济和苏联的人员,苏军不仅仅用上了相当数量美国生产的装备,其他物资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充。
仔细观察二战参数,就会发现苏联总产量基本上和德国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同一量级,数量差距换算成百分比并不高),战损却比德国高,那么你说最后多出那么多的“钢铁洪流”哪来的?
对比美国的物资支援数据和生产数据,不难发现,美国其实一直留有余力,德军还没那个本事把英美苏的全部战争潜力全激发出来,毫无保留的合作。
D)军事能力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装备开始更加适合战争,人员开始更加经验丰富(学习他人的长处,通常比自己探索新东西要快,他们是在实践中追赶德国,所以往往比德国快,就好比技术进步是先学会已有技术,而不是从最简单的原理开始发现已被发现的技术)。
3、战争后期:苏联军事能力强,工业能力依然处于受损状态,但是应付受损更大的德国足够
A)苏军此时虽然作战素质还是不及德国,但是兵力上的优势已经能够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了,此时其他参战国家部队战斗力都不及苏军。(兵力弥补其他因素的典型战例:法莱兹-龙塞战役,美军20万欺负德军3万,先出动2800架重型轰炸机,我都不好意思称之为“轰炸”,改叫“犁地”吧……或许部署有缺陷,或许战斗力不足,但你要有兵力抓才行,对方弱点部署的兵力都差不多赶上你全军总和,那就不叫弱点了……苏军优势没那么大,但也相当可观了)
B)工业能力比受损更严重的德军强: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国持续遭受英美战略轰炸(中后期德国以西里西亚地区为核心工业区,就是因为最老牌最核心的鲁尔地区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美军白天来,英军晚上来,每天被围观的时间比不被围观的还多,怎么生产?就看美军法莱兹-龙塞战役那个财大气粗就知道了,一次不投下几十吨炸弹都不好意思说来过……)
C)但是相较于苏军,英美军队缺乏作战经验和士气,德军缺乏必备的战争资源,当时的日军更是不完全适现代战争(没有装甲战的经验与作战思想,就看日军那个中型对付美军步兵都不合格,就知道了),苏军就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了(有潜力比它强的英美还没起来,原来比它强的德国已经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