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说明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3-24
在这世俗之中如何自处呢
物无所用,故无所害,可是庄子带自己的弟子拜访朋友的时候,朋友把不会叫的那只雁给杀了款待庄子,庄子也很无奈了,到底是有所用,还是无所用呢?
这些都是俗事,按理说是不应该管的,为什么去管了呢
第2个回答  2010-03-22
善于劝告别人的人。
第3个回答  2010-03-21
至人
第4个回答  2010-03-21
  用朋友的话来说,庄子是个淡定的人,剑子则是个表面淡定实则鸡血的人(笑)。
  但是真正读过了庄子的文,我却觉得这恰恰是庄子和剑子最像的地方。
  庄子并不能算是个淡定的人,虽然他一直在宣扬顺应天道,求得个人精神上的圆满和解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冷眼观世间。但是庄子其实有非常热血的一面。
  犹记得庄子巧论三剑,一言兴邦的故事,以下为录:

  《庄子•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引文有一点长,不过为了说明庄子的热血(误),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赵文王因为喜爱剑术误了国事导致剑客横生血流遍地的时候,太子想要劝诫,於是派人送了千金给庄子,庄子坚决不接受,而是跟著使者一起去见文王。
  大殿之上,庄子纵论天子诸侯庶人之剑,终於点醒文王,从此结束一个国家的灾难。
  我感兴趣的,始终是当时庄子不接受千金,二话不说随使者前往的镜头。
  伴君如伴虎,只要一句话说错,或许就是身首异处。庄子能够站出来,是担当天下的勇气和豪情,也是他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这件事,智珠在握,内心笃定,才有入殿不趋见王不拜,纵论三剑的潇洒风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