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关系为什么会显得“微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从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我就忍不住观察周遭的每一个人。

实习的时候,我会观察带我的主管,部门经理和其它同事。但我都是被动观察,我不会主动去询问我好奇的任何问题,而是通过旁听到的信息,像拼图一样把他们凑到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这个人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后来浅浅的两年创业,我也保持着同样的习惯去观察我的合伙人,公司里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我最乐于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和我听到的故事联系到一起。这种感觉就好像侦探破案,具体一点来说甚至想是在玩剧本杀,一切的果都会有一个因。

比如他周一例会发言不积极,结合我偶然听到他工作之外会去接私活,我想他肯定是因为接私活所以没精力管正活了。

其实我并不是想刻意偷听的,我原本只是好奇人们在谈论什么,如果感兴趣,我也会想要加入。

到现在,我在目前就职的公司一干就是三年了,周围的同事换了两三遭,经历过公司裁员,一夜之间钉钉通讯录里少了一半的人,也经历过公司迅猛地招人,一个季度公司从90多号人飙升到了200多号人。

渐渐的,我不再去“偷听”大家的生活,但我依然没有停止好奇。

唯一阻碍我好奇的,就是同事关系在所有人际关系里的“微妙”感。

我一直有个偏见:大多数人生活里和工作时是两幅面孔。

哪怕这份工作是他热爱的工作,但他依然会紧锁眉头。当然,我们要承认工作往往是严肃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但也正因此,工作时的面孔就凝成了一张面具,完全挡住了一个人生活的姿态。

我们在工作期间和同事闲聊职场八卦,最常聊到的话题是:

话题并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会深挖反差背后的原因:

轻而易举的张口列出了种种理由,其实都只是为了说服自己。而在我看来,这都是在欺骗自己。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告诉自己,知人知面不知心。可最令我困惑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揣测别人的因呢?

就像我曾经总是忍不住去把我所听到的因和我所看到的果联系到一起。但其实,这两者之间可能没有必然联系。说服自己的一切理由,就好比我们做语文阅读理解时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可能只是为了锻炼能力的过度解读。

但其实,说服自己之余,我们都知道职场关系不可靠,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的了解一个同事。

“微妙”就在这里诞生。

我们因为赚取劳动所得而聚在了一起,我与你打好关系,是因为我希望我能够顺利拿到我的劳动所得。

在这一点上,我们彼此之间惺惺相惜。午饭时的小聚闲聊,茶水间的插科打诨,都是为了我的劳动所得。你可能会说,打工就行了,想那么多干嘛。可是打工这件事从来就不只是做好手头事就完了。不努力把同事关系发展成熟人关系,可能会缺乏工作的动力。工作无法推进,创意没人响应,业绩不好的苦最后只能自己吃。

不过这份熟人关系应该算是最浅的一种熟人关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迎合。

这在我看来是职场中“熟”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好朋友的定义就是两个人多年不见,见面以后不说话也不会尴尬。但同事之间的熟人关系,一定是彼此迎合的,迎合什么呢?迎合“我与你关系很好,所以你不要为难我”的私心。

所以在迎合之下,我们都在做着伪装的自己,我们很难以真心去迎合职场中的一切。

也因此,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一个同事。

这边是职场中“不熟”的一部分。

这份介于熟与不熟之间的感觉,就是职场中的“微妙”感。

最后,分享一段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表现这个“微妙”感。

我在现在就职的公司一年前经历过一个项目,我是项目组长。因为项目是在一个独立办公室,人员都招齐了以后,我们过着比较独立的生活。项目汇报主要由我来完成,大家的工作也是由我来安排,我在中间掌控着一切。

我的管理风格不是严肃,反而是力求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尤其是在小团队里,于是我组织了“读书分享会”“好文分享会”“专业知识学习会”甚至“午间剧本杀”等等,在这些环节中,我们会熟悉彼此的阅读审美,兴趣爱好,甚至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

我认为,我把职场中的“熟”就如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发挥到了极致。后来我甚至听到其中的成员说,这段时间他们甚至都在期待上班。

后来,很不幸,项目被叫停了,公司进行了裁员。项目成员到最后只剩了我和另一位同事。不过由于先前的愉快经历,我和他们至今仍然有联络,因为没有了职场关系的束缚,所以大家都处成了朋友。也就是在此刻,当我开始用朋友的标准去衡量这份关系时,发现根本不能称之为“朋友”。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对方的生活,真实生活经历,甚至连社交媒体账号都没有分享给彼此。大家似乎都只是靠成当初的革命友谊的余温,用共存的回忆来维系着。

我一直觉得这份友谊十分脆弱,如若我们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共同经历,仅靠那点共同回忆是远不够让我们的关系长久。而在每一次聚会时,我们也因为彼此没有多深的了解,导致谈吐有所顾忌。

原来职场中的“微妙”延续到了生活里,我们继续在“熟”与“不熟”之间徘徊。

或许是我对“熟”的标准太高了,但它至少要有应有的温度,才会“熟”吧?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