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拒绝,也是一种智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现实生活的各种事情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做事方式,也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西奥迪尼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践体会、风靡全球三十余载,被引述率高居当今社会心理学之冠的《影响力》一书,为我们展示了蕴涵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

该书不仅对商品的营销及销售行为发生指导作用,它对商品外领域作用也不可低估。

   

一、互惠

互惠原理告诉我们,要是他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应尽量回报,这也就是常说的“礼尚往来”。互惠原理之所以能让对方产生有效的顺从,就是因为,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使人点头答应。

比如说我们平时给他人帮助,由于得到你的帮助,在你提出需要帮忙时,他几乎会无条件地服从,因为他觉得有义务报答你,这样就极易形成依我们言行行事的概率。在商业领域,赠送免费样品这种营销技巧就可被看成是互惠原理在商业领域的经典案例。

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理应用起来。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地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十足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

书中写道

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如果有谁违背互惠原理,那他(她)在这个社会中就难立足,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更是如此。要想不被其左右,我们就该学会一些策略。而解决这一原理的方案之一就是;

这句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他人不明不白地给你恩惠之时,你一定不能因为有好处满口答应,而应时刻警醒自己:这种恩惠里面是否藏着玄机。

所以,作为个人,在面对他人给你的实惠时,你要做的就是让平常心占据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不至于跌入他人为你设置的陷阱,如果你是那种有便宜就唯恐占不上的人,那也确实要让吃大亏来敲醒你。

二、承诺和一致

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引力量。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

因为一个人的言行一致是备受称道的――其实也理应如此。如果我们能在做事时始终如一地坚持不懈,肯定会做出令自己都不相信的成绩,相反地,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困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因为言行一致的人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在安利公司,对承诺和一致原理就被应用到员工对产品的销售上。它通过一套刺激销售人员实现越业越高目标的好方法,就是要求员工拟定个人销售目标,而且得亲手写出来,建立起对这些目标的承诺感。

由于员工对可能的销售业绩作出承诺,那么,他(她)们就会想尽办法让承诺变成现实。因为一旦你作出了承诺,而如果没有实际的行动,这是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不被社会认可的表现,这样对个人也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在应用承诺与一致原理时,我们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我们必须警惕不假思索地自动保持一致的反应,因为有些耍花招的人正想利用此点从中牟利呢!如果我们看出了这点,我们在承诺上就会尤其警惕,也就不会轻易做出承诺并对承诺的事付诸行动了。

三、社会认同

这是书中讲的对社会认同原理的表述。它告诉我们:我们很容易受他人的行为影响,他人怎么做,我们也会相应地怎么做,跟着别人的感觉走。

“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这种心态常被不法商家利用,从而欺骗客户,这里以我亲眼所见事例加以佐证。在某菜场,一个卖刀商贩正在对一群老头老太吆喝着菜刀如何如何好,商贩嘴边的“买了就是赚了”一遍遍对走过的老头老太洗脑。一个跟一个,一个看一个,人越聚越多,而且就怕自己吃亏,还争先恐后地抢着买。结果,真有不少人买了它,而这些菜刀其实连对付蔬菜都不行。

看到这一案例,我们思考问题出在哪呢?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有这种想法,也就意味着我们被愚弄的开始,书中还以“多元无知”现象加以说明。

如何避免?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尤为重要。想想那些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自己不同见解的人,也就是他(她)们都会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与理念,他(她)们几乎不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或极少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即使看起来自己跟这些人有相似的时候。

要知道:

     

四、喜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喜好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

这四个方面运用好,会使他人对你产生好感,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说,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那对商家利用喜好策略影响我们的心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必太反感由商家带来的过度好感就行,我们把这当作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就好,不必过于敏感;但如果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此时我们就要唤出防御机制的时机了。

五、权威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极易受权威的影响,让我们跟着权威行事与思考。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正确与否,跟它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危害、合理不合理、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某个更高的权威,那就是对的。举个例子,假如马云不成功,那在各种场合的成功后的马云作的演讲还会有人听吗?还会有人听的热血沸腾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威的过度盲从,而这种盲目服从往往有时会出现致命性错误。有些骗子正是抓住这一心理现象,从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等方面把自己装扮成某个权威,对他人行骗。对于他人的行骗,我们很少有招架之力,尤其是在个人信息极易丢失的时代,行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各种诈骗才会屡屡得逞。而商家也利用权威作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最终受害的就是消费者。

我们不可低估权威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在重视它的同时,更要在心理层面保持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时刻问自己“这个权威是专家吗”?另外,我们还要问自己“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是否有为了吸引他人而说大话的可能”。

其实,即便是知识最丰富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把信息告知我们。因此,我们要敢于去质疑所谓权威在当前情形下的真实可信度。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多问几个“为什么”,抱着质疑的眼光有时总比一味地顺从更有价值。

六、稀缺

根 据作者对稀缺原理的理解,人们总想对某些事物或产品产生占有的心理,这就是说,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正因为如此,商家会采用“数量有限”或“最后期限”等吸引客户。往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却极易上了商家的当。

如何拒绝,当然非常重要。我们要树立一种观点:其实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比不稀缺的东西更好。尤其当我们对稀缺物品有强烈的渴望时,我们更应该引起注意,作出明智的决定,我们需要保持头脑的冷静,重拾理性的眼光。

也是学会拒绝的另一种应对方法。我们常常受稀缺的影响,即便自己不需要,因为稀缺的缘故而想拥有它。其实,我们不能因为稀缺而作出这样的判断,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信息时代,学会拒绝,对商家的推销是如此,在人生众多选择上,更是如此。就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外在的诱惑太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左右着我们的思绪。我们保持应有的心理准备,始终保持内心的定力,不要被外物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当下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正因为影响力对我们诱惑太大,但我们更应该经常倾听内心的想法,经常反问自己

经常的自省自问,你就会慢慢知道你真的需要什么,不要什么了。正如《秘密》之书里谈到的吸引力法则一样,在你真正找到需要什么并朝着努力方向前进的时候,那些你需要的、有益人生的东西全都会吸引到你身边,并最终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一次演讲时说

这就是一种不受外物所影响的科学家的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