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 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儒家所言“天地”,一般非指自然界的天空大地,而是道德意义的天地——道德宇宙(乾坤),是指一种创造和存养万物的道德力量,《论语·颜渊》所以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古人常会说到“何以立身于天地”中的“天地”,其实是指“凭什么面对道德宇宙”,例如王阳明曾说:“今臣父病狼狈至此,惟欲望臣一归,而臣乃依依贪恋官爵,未能决然逃去,是禽兽之不若,何以立身于天地乎!”(《四乞省葬疏》)

        “天地”一词,在《王阳明全集》中多次出现,笔者归纳了一下,阳明先生要表达的大概有四个意思:天地万物一体、天地万物不在良知之外(因为“良知即道”)、良知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并以天地万物为体、天地具有道德本性。

“天地万物一体”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学问》)

        古之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通天下之志。(《绥柔流贼》)

        人物各有禀,理同气乃殊。曰殊非有二,一本分澄淤。志气塞天地,万物皆吾躯。炯炯倾阳性,葵也吾友于。(《澹然子序》)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大学问》)

“天地万物不在良知之外”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而又亲切简易。(《答季明德》)

        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传习录》)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

        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

“良知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并以天地万物为体”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答季明德》)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习录》)

        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传习录》)

        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传习录》)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传习录》)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传习录》)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传习录》)

        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传习录》)

“天地具有道德本性”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传习录》)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实理流行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至诚发见也。皆所谓“贞”也。观天地交感之理,圣人感人心之道,不过于一贞,而万物生,天下和平焉,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五经臆说》)

        大抵道无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其分虽殊,其理则一也。众人牿于形体,知有其分,而不知有其理,始与天地不相似耳。(《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