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率有几种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文言文中虚词"率"有哪些意思

率 shuài

副词

(1) 皆,都。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2) 又如:率天(犹普天);率土式望(全国百姓翘首盼望);率同(一同;共同);率皆(都是)

(3) 大约,大概 。如:“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一般说来 。如:“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纵,无实事之验。”——汉· 王充《论衡·案书》

介词

(1) 自,由,从 。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2) 又如:率由(由来;犹皆由);率初(自始);率幸(一向受到宠信)。

2. “率"文言词语含义

率是多音字。

shuài

①捕鸟的网。【又】用网捕捉;网罗。张衡《东京赋》:“悉~百。”

②遵循;遵从。《与妻书》:“此吾所以敢~性就死不顾汝也。”

③率领;带领。《愚公移山》:“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大概;大致。《察今》:“~皆递有变迁。”

⑤一概;都。《六国论》:“六国互丧,~赂秦耶。”

一定的标准和比率。《史记?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其~受上爵。”

【率土】整个境内。

3. 距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距 jù

〈名〉

(1) (形声。从足,巨声。本义:鸡爪)

(2) 同本义 [chicken claw]

距,鸡距也。——《说文》

后阺为之金距。——《左传》

不鸣不将无距。——《汉书·五行志》。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虽有钩针芒距。——《淮南子·原道》

长皆及俎距。——《仪礼·少牢礼》。注:“胫中当横节也。”

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列子》

(3) 距离 [distance]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4) 又如:苗距;槽距;差距;焦距;行距;株距;距国(介于大国之间,或两面受敌的国家);距随(古人射箭站立时两脚的间隔距离)

(5) 倒刺 [glochis]

(6) 古代兵器锋刃上的倒刺

(7) 钓钩上的倒刺

词性变化

◎ 距 jù

〈动〉

(1) [古]∶同“拒”

(2) 抗拒;抵御 [resist]

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

断足以距难。——《荀子·君道》

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史记·高祖本纪》

(3) 拒绝 [refuse]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

其无距言。——《潜夫论·明闇》

受而不距。——《风俗通义·愆礼》

距关,毋内诸侯。(距,与“拒”通,抵檝、守卫。)——《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距捍(抵抗防御);距谏饰非(不听劝谏,掩饰过错);距关(闭关据守);距难(拒绝并加以责难;抗拒祸患)

(5) 离;距离 [be apart from;be at adistance from]

距小孤一里。——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距其院东五里。——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距洞百余步。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 谢庄。(距,距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跳越 [leap;jump over]。如:距跃(跳越;跳跃);距踊(蹦跳);距跳(跳跃)

(7) 依仗 [depend on]。如:距堙(古代兵士攻城时,凭藉以登城的土堆);距险(据险要地形以防守敌人)

(8) 蹲,踞 [squat]。如:距石(踞坐石上)

(9) 至,到达 [reach]

距陆而止。——《庄子·渔父》

4. 文言文中“我”有几种解释

我:一般人:我,余,吾,予,在下 大臣:臣 皇上的弟弟妹妹:臣弟,臣妹 皇上:朕,寡人 嫔妃:臣妾,妾身, 在下,吾,予,身,区区。

仆,鄙,愚,鄙人,卑人,小人,小子,小可 在下,末学,晚生,不佞,不才,不惠,不肖,牛马走 乃公 老朽,老拙,老夫,小老儿,老汉,老可,老躯,老身,朽人 老妾,老身,老娘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 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 高中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正确率

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正确率,方法是:多读——读是关键。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

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

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

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

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 *** 、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

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 “死” 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著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

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

6. 文言文中,“者”都有哪些意思

1. 代词,指“。。”的人。(例:食肉的人)

2.表示假设,假设“民不足而可治”这种情况。

3.放在数词之后。(例:这三件事)

4.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5.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6.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用法: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4) 用在句末表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