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吃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有关吃的一些冷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1、在唐朝,有一把剑,威力无比,它征服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也不是用在打斗中,而是用在餐桌上,它是一道菜,叫“蜜拥剑”。唐朝的人一直有用糖浆、蜂蜜来腌制和保存螃蟹的传统,而唐朝的江南人吃螃蟹则通常选一种““拥剑似蟹而小,一螯偏大”的蟹,把螃蟹捣成糊糊,用蜜渍了,制成“蜜拥剑”。

2、岭南是没有螃蟹的,但这并不妨碍唐朝的岭南人寻找 美食 。他们会找来那种刚生下来,身体通红,还没睁眼的小老鼠,然后用蜜来喂,这当然不是浪费,而是在培养自己的菜。喂上几天,它们就可以作为一道菜了。上菜的时候,把这种小老鼠的尾巴钉在板子上,小老鼠发出唧唧的叫声。吃货们用筷子夹起,口齿之中,咯吱咯吱作响,所以这种菜叫“蜜唧”。

3、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食蛙的记载,比如《南楚新闻》载“百越人好食虾蟆”。著名的《韦巨源食单》里有一道菜叫“雪婴儿”,也叫“治蛙豆荚贴”,主料就是青蛙。而把吃蛙吃出意境的则属桂林人,《云仙杂记》载“桂林风俗,日日食蛙”,他们那里有一道“抱芋羹”,就是宴会的上等美味。做法是先在锅内烧水,投入小芋头,到水沸,汤料中发出水泡的时候,把活青蛙扔进去,实验证明在热水里青蛙是不会跳出来,而会双脚紧抱小芋头而熟。青蛙逢高温,撑开。有时候不用芋头,用笋也可以,上席时,青蛙尚能执笋,“瞪目张口”。

4、日本人是最喜欢吃生鱼片的,而早在唐朝,我们中国人就开始吃生鱼片了,那个时候吃生鱼片的吃法叫“脍”。唐朝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鱼都喜欢切成薄片蘸着葱蒜吃。而对于鱼脍的处理也是很讲究的,杜甫的诗“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膳夫经手录》里记载:“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可见鲫鱼是做鱼脍最好的材料。唐人为了做鱼脍还研发了专门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唐玄宗还曾赐给安禄山鲫鱼和专做鱼脍的刀具,“鲫鱼并鲙手刀子。”史书里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鲙高手的记载,市面上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5、在唐朝,什么鱼都可以吃,唯独鲤鱼不能吃。如果捕鱼人捕到鲤鱼,就必须要立刻放生,如果进行买卖的话,买鲤鱼的人可能要杖责六十!“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鲤”、“李”同音,唐朝的统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为避皇帝讳,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鲤鱼的规定了。不过即便政府规定这么严格的政策,但是依旧阻挡不了那些“吃货”的心,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是比较好吃的。而鲤鱼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严苛,他们也依旧会偷偷的吃鲤鱼!

6、由于鱼脍对保鲜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聪明的唐朝人发明了干鱼鲙的做法。据《大业拾遗记》里记载“ 当五六月盛热之日,于海取得鮸鱼。……即于海船之上作鲙。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缕切。随成随晒,三四日,须极干,以新白瓷瓶,未经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风入,经五六十日,不异新者。取啖之时,并出乾鲙,以布裹,大瓮盛水渍之,三刻久出,带布沥却水,则皦然。散置盘上,如新鲙无别。”就是把鲜鱼一捕捞上来立刻就切成鱼片,当时就晒到极干,放在白瓷瓶里用泥密封,放二个月左右。想吃的时候拿出干鲙用布裹上,放水里泡发,就跟鲜鱼片一样可口。

7、唐朝的主食结构已经和我们现在比较接近了,主要是面和米。唐朝有一种面食叫古楼子,《唐语林》里就记载了写这种面食的做法。用羊肉一斤,一层层裹在大胡饼当中,隔层放花椒和豆豉,用酥油涂抹,“入炉迫之”,等肉熟了就可以吃了。而不想吃面食的,可以吃胡麻饭或乌米饭。胡麻饭是用芝麻做的饭,在唐朝就很流行。“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很多诗句里都写过胡麻也就是芝麻做成的饭,貌似很常吃。而乌米饭则是一种 养生 饭,又叫青精饭,是使用乌饭树叶的汁浸黑稻米,然后蒸熟了吃的。“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又好吃又好看。

8、吃饱喝足了,就要饮茶了。对于茶叶,唐朝的人已经上升到酷爱的地步了,“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朝人喝茶跟我们现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唐朝人不是泡茶,而是煮茶,在煮的时候不仅要往茶叶里放一些姜,还要放一些盐、苏椒,有些地方还会放桂皮,如果再放几个鸡蛋,是不是就可以在煮茶的时候连茶叶蛋也一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