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三岁之前有恩于他,3-6岁立威于他,规矩才得以养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