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市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据翼城市杨家庄杨生汉 (生于1910年)老艺人口述牞他家已有30多代打花鼓的历史,提起打花鼓他就会唱起流传了不知多少代的这样一段唱词:“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同村的几位老人都回忆说这段唱词曾被刻在一个高100厘米、宽70厘米的木牌上,祭于杨家祠堂,尊为传家之宝,此牌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初十日”(祠堂木牌1939年被日军烧毁)。由此可见,最迟在大唐贞观年间翼城就应该有了花鼓。 翼城市的花鼓主要是从明朝的时候就开始盛行。根据当地传说,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她就生长在西关村,她回家的时候,翼城为欢迎她,就组织了好多的这个社火活动,其中李娘娘对花鼓非常感兴趣,看了以后当场就奖了三千两银子,从此翼城花鼓就出名了,越搞越热火,越搞越好。
民国十六年修编 《翼城市志》(国戚卷)第一页和民国十六年修编《翼城市志》(祠祭卷)第三十页以及民国十六年修编 《翼城市志》祠祀卷均有记载,相传明万历李太后(翼城西关人)其父下世后牞她回翼城探乡祭祖牞适逢元宵佳节闹红火牞在观看了高跷、狮子、秧歌、花鼓等许多节目后,对翼城花鼓特别感兴趣,于是当场就奖赏表演者银子三千两。
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庙会、赛会、结社、社火有密切关系。大凡这些活动必然离不开打花鼓。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代以及民国年间,翼城花鼓已成为人们在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出现的重要节目之一,人们年年搞祭祀,年年闹社火,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所谓 “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牞经久不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用震天的锣鼓、生机勃勃的集会游行来唤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花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含有祝福和祈求丰收、幸福的意愿。此外,在寺庙迎神赛会的时候,也有大规模的花鼓出动,这类群众性的集会是盛大的汉族民俗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