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原生家庭,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怨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又一次掀起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讨论。

《都挺好》实际上都不好。剧中苏家一家五口,两男一女,大哥木讷好学,二哥不学无术,三妹作为家中幺女本应该是妈妈的心头宝,却不想在受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妈妈最不待见的孩子。父亲呢,是个自私的“老好人”,每次看到女儿的求助,不管理由是否合理,父亲总是一副事不关己,远远躲着。典型的没担当,不负责。

这样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可能他们本身并不能看到自身的缺陷,甚至会把自己的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与别人。

例如剧中最“坏”的二哥苏明成,是妈妈宠大的孩子,换车买房没有不问母亲要钱的,甚至说出“我能啃老也是我的本事不是么”。每次有人提起他搜刮父母的养老钱,他就像猫咪被踩到了尾巴一样暴躁,不停的张牙舞爪去反击,在妻子数落他不应该动卖老宅的钱去投资的主意,他却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过失,转而找老父亲吵架,质问父亲是不是告他状,各种无理取闹。着实是一个被宠溺的不知天高地厚,没有长大,不懂事理的孩子。

而大哥的性格像极了苏家的父亲,软弱无能,不懂得拒绝他人。每次父亲提出无理要求,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都会去答应。拎不清轻重缓急,为了家里的事丢了美国的工作,没钱却要给父亲买三居室的房子,为了安抚父亲要延迟去上海工作报道。

三妹明玉呢,与家里断绝来往,一心扑在工作上面,直言不讳的说她的梦想就是躺在钱上数钱。极度缺乏的安全感总归要有东西去弥补的,然而最靠得住的就是努力工作换回来的钱。

从剧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原生家庭给每位成员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在对剧情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的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一提起原生家庭,大家忍不住都是怨怼。

“都怪我妈从小不关心我的成长,我因为从小没有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所以我才会是现在这样胆小懦弱,不敢表达自己。”

“你看,要是父母重视我的教育问题,给我跟多的读书机会,我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小时候父母老爱争吵,总是说要不是因为我,他们早就离婚了,其实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婚,不停的争吵导致我对家一点向往都没有,我不想结婚,宁愿一个人过。”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是希望正视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父母的过失,抓住过去不放。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局限看不到自己能力以外的事。

承认自己的不幸,努力弥补自己的局限,若是当年错失了学习的机会就创造学习的机会,弥补知识储备不足;若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去尝试多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感受;若是害怕亲密关系,厌倦争吵,也可以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伴侣的理解,甚至可以与心理医生多交流。

沉迷于对过去的怨恨并不能改变现在,也不能成就未来。只有不断的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父母在你年幼时的过失,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缺口,弥补年幼的缺失。

应该很庆幸我们能意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各种不幸。我们分析自己原生家庭最有价值的结果应该是——避免错误重蹈。

很多人都说家庭的不幸会延续,就像很多年前章子怡的一部电影《茉莉花开》,祖孙三代都是单亲妈妈,这仿佛是个摆脱不了的魔咒。如果我们能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教育的不足,那么就能避免把问题带给我们的后代。把那些父母给我们的好延续给我们的孩子,把父母在我们身上错失的弥补起来,打破家庭的不幸,改变家族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