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别人陪着是内向还是独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现在,“陪读妈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名词。其实,对留学生而言,“陪读妈妈”同样也不陌生。近日,美媒《世界日报》就采访了一组“陪读妈妈”,和国内家长相比,这些妈妈的压力同样不轻。

陪读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和国内“陪读妈妈”定义有所不同,海外“陪读妈妈”是指孩子出国读书,为了到国外陪伴孩子读书成长,妈妈牺牲工作和家庭,和孩子一起远赴重洋。

不过,除上述情况外,也有”随读孩子“,即指那些因父母赴美做访问学者或者短期工作,正在国内读书的孩子为和妈妈或爸爸一起长大,飞去国外读书。在这些访问家庭(visitant family)里,爸妈同样也面临着烦恼:随着妈妈的学习和工作的结束,孩子是留还是走?

来自上海的Jasmine Sun(化名),今年已经是陪着女儿在美国读书的第四个年头了。目前,女儿Jiaze Yao在纽约皇后区一所天主教会高中读11年级。

“留学生活还很锻炼人的,女儿现在做饭、洗衣、打扫都会了。”Jasmine Sun告诉媒体。她还补充道,因为会几种乐器,女儿还应邀在学校晚会上用古筝表演《彩云追月》。

一路陪读过来,Jasmine Sun却不认为自己的“陪读”是一种牺牲,反倒觉得过去媒体笔下强调的、“陪读妈妈做了太多的牺牲”这一论调是错误的。

“陪读不是牺牲,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学会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存和安定下来,学会面对困难和独立思考。”Jasmine Sun表示,孩子留学过程中,会有几个关键问题,这时,身为“陪读妈妈”的她就派上用场了。

“例如,女儿最初生物只考了40分,就觉得自己不适合美国,想回中国。我就劝她,不能轻易放弃,只要坚持学习,就会有所收获。”Jasmine Sun总结说,家长陪读的好处是可以给予指导,“这是寄宿家庭和老师无法给予的”。

据悉,Jasmine Sun曾经担任中国一家上市公司高管,经常赴美国出差。在女儿读初中时,Jasmine正好到美国出差,就给女儿报了一个两周的夏令营。女儿初中毕业时,就面临在哪里上高中的选择。而Jasmine Sun最终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

“亲戚朋友的孩子在中国读高中,都觉得作业太多;我认为美国的高中教育比较轻松,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Jasmine Sun透露,女儿拿到F-1签证后,她不放心让女儿一个人来读书,也不想让女儿住在寄宿家庭,于是决定陪着女儿来读书。

“我用B-1/B-2签证在美陪读。一开始,女儿就读纽约法拉盛的一所私立高中,我们就在附近租房子住。该校学生绝大部分是中国学生,女儿很快就适应这里的学习。”Jasmine Sun回忆。

不过,第一次陪读,Jasmine Sun却没持续多久。由于签证时间限制原因,她只在美国待几个月就回了国。她不在期间,请阿姨帮忙做饭。

“后来,我在皇后区秋园买了房子,为女儿申请到附近的天主教会学校读书。我发现,阿姨只是负责做饭,无法与我女儿交流,不能承担家长的责任。现在,我一半时间在美国,一半时间在中国,中美来回跑。”Jasmine Sun表示,女儿今年17岁,已经适应独立生活。

“女儿希望将来读综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艺术教育。现在,女儿开始操心大学学费的问题,她希望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如果不行,她想通过古筝表演挣得学费。”

Jasmine Sun觉得,身为陪读妈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赚钱意识,“女儿也知道申请大学需要老师的推荐,因此已经联络对她比较好的老师,有的老师已表示同意推荐她了。”

Jasmine Sun和女儿的记事板,帮助女儿规划生活

“妈妈陪女儿读书,并不希望让女儿认为妈妈是在做牺牲,而是女儿陪伴妈妈,因为妈妈也要提升。”Jasmine Sun表示。

这不是嘴上说说,对Jasmine Sun而言,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到美国后,接触美国市场,发现很多美国资源,是我的另一个发展机会。”

一家四口住三国:“彼此都有安全感”

谭燕(化名)在马里兰州陪着小儿子留学。和其他赴美的陪读妈妈不同,她和丈夫过去有美国绿卡,后来丈夫在牛津大学谋得一席教职,全家搬到英国。大儿子在中国出生,和父母一起获得英国国籍;而小儿子在美国出生,是美国公民。现在,丈夫海归中国,在上海一所高校任职;大儿子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大学;而谭妈妈陪着小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就是说,谭妈妈一家四口,分住在三个国家。

“把小儿子送来美国读高中的原因,是尊重他自己希望在美国读高中。”她说,小儿子自己申请了四个美国最好的私立高中,并要求全额助学金。结果,两个申请被拒,两个申请被放进waiting list中。

“我最初的想法是,如果孩子被这些学校录取,就让他在美国读书;如果不被录取,儿子留在英国读书或者回上海读书也都行,但是孩子不同意。”谭妈妈有些郁闷:“现在的英国年轻人,都想去美国读书。”

谭妈妈还总结了儿子申请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美国的私立学校需要面试。”

今年3月,谭妈妈特意飞到马里兰州,帮小儿子申请了该州排名第一的私立男校。“去英国前,我们在马里兰读书工作,有许多朋友。”她表示,由于儿子被美国排名靠前的高中放在waiting list上,学校认为还不错,就录取了。于是,儿子15岁时到马里兰州上10年级,但入学一年后,就申请转入公立高中。

“儿子不喜欢私立高中对选课管理严格,同时也觉得中国孩子太多。当年大儿子上私立高中时,华人孩子很少,但现在不一样了,私立高中的小留学生很多。儿子喜欢公立学校选课比较自由。”谭妈妈表示。

为了陪读,谭妈妈辞去牛津大学研究学院的办公室经理职务。在美国,她一边做义工,一边在一家高级饰品店做服务人员,同时准备考一个健身教练的执照,打算将来回中国开办健身中心。

谭燕说,自己之所以全程“陪读”小儿子的原因,是因为弟弟的性格不像哥哥,比较内向。

“现在儿子做饭、洗衣都没有问题。我本来准备10月回中国,就和小儿子商量,但是孩子有点怕,说是政府规定16岁才能独自在家。后来,我丈夫10月去英国出差,我就没有同行。”谭妈妈强调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有安全感。”

谭妈妈还认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参加共同活动。今年3月,她和儿子带着狗儿一起去大烟山旅游,共同体验大自然,结果很好。“儿子帮我看地图,显得长大了很多,也增加了母子感情。”她认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质量。“其实我更需要孩子,孩子不在,我有一种空巢的感觉。”

许多中国人把孩子送出国,但是与孩子交流不多。她认为,父母与子女聊天很重要:“有的孩子也愿意出国,就想离开父母。我也遇到一些中国陪读家长,聊天时发现,他们从来不与老师联系,可能是英语不行,但这样陪读没有效果。”

教会孩子“快乐学习”,自己也能拿学位

来自深圳的Joy(化名)说,她五年前到美国留学,把12岁的儿子带到美国,母子俩在美国一起读书。

“国内很多孩子很小就要上补习班。比如我弟弟的女儿,三岁就上国际班,英语老师由外教担任,压力实在太大了。”Joy感慨道。

Joy回忆,在她小的时候,邻居家父母由于工作忙,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或是外婆家,但孩子长大以后回到父母身边,却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想管也不好管。“我那时就有个想法,将来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所以儿子出生后,爷爷奶奶要把孙子接走,我也拒绝了。”

Joy的儿子从小就上私立小学,因为Joy觉得,学校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品行善良就行。”但是,儿子上了公立初中后,老师要求学生要听话,成绩好,却指责孩子爱多管闲事,“老师说他喜欢打抱不平,给老师提意见,嫌他多事。”

Joy回忆,儿子上小学时,基本能排到班级前20名左右(Joy儿子所在班级共57名学生)。“我认为自己的儿子不错。儿子11岁上初中,比同班同学年龄都小。他喜欢阅读,我就把儿子带到深圳书城读书。去书城读书前,Joy告诫儿子,读完书后一定要把书放回去,不能把书随便折页。“我就在旁边偷偷地看,发现儿子能够做到,还把别人丢在地上的书放回去。”

Joy一直希望,儿子能“快乐学习”,因此,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时,Joy的儿子都是在“玩”,学习游泳、唱歌等。“因为初中老师不喜欢我的儿子,我就带着儿子去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看看,儿子一看很喜欢,希望到美国读书。”Joy很欣慰,“我们先到新泽西州,让儿子入读公立学校,但儿子不适应美国的英语环境,成绩也一直上不去。”

后来,Joy接受朋友的建议,将儿子转学到纽约长岛,“儿子特别喜欢长岛,觉得这里的学校很安静,适合他读书”。

不仅帮儿子规划学习道路,就连Joy自己,也在“陪读”之余,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我最初申请了一个语言学校,后来读了一个大学学位,专业是商业,将于明年毕业。”谈到自己的学习成果,Joy非常自豪。

因为英语不好,Joy一开始学得比较慢,但她很享受大学的学习过程。“我的学费每年2万美元,读了语言学校后,我一直想提升口语能力,于是常常缠着儿子,用英语和他聊天,还总是被儿子嫌弃英语水平低”。

Joy说,和儿子在一起生活,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每天都不一样,“就很开心”。

Joy表示,美国大学对学生没有年龄限制,谁都可以去读书。“我的一个同学,今年60多岁,从海军退役,拿了三个大学学位。”她说,同班同学中有中国留学生,“他们对我说,你比我妈妈强”。

她认为,留学生的父母应该去了解情况,看看孩子读书怎么样。“有的(留学生)成绩非常差,如果他们的父母能够陪读,孩子一定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