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奖学金买了啥?

近日,在甘肃平凉,弟弟拿奖学金后为家里买了一辆电三轮车,爸爸载着家人一起回家。网友: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满满的幸福!

第1个回答  2022-12-24
同学,你的奖学金准备怎么花?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不少高校的评奖评优工作在这个时节步入尾声,进入奖学金陆续发放阶段。沉甸甸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学金,是对平日里坚持耕耘、刻苦学习的同学们最好的嘉奖。奖学金让一些同学的口袋一下子鼓了起来,我在衷心向你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不禁想多问一句:这些钱,你打算怎么花?获奖同学也许会说,花钱谁不会呢,就不劳辅导员老师操心了。是的,花钱自然人人都会。可是我想说,这笔钱要想花得得体、花得有价值,却也值得费些时间来思考。1.感恩心和敬畏心要花好奖学金,得先对奖学金有个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可能是国家或学校,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老师、校友或其他爱心人士。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拿出这笔钱,奖励给学业优异、综合发展的大学生呢?国家和学校设立奖学金,是为了鼓励那些勤奋钻研、努力进取的同学,并且激励更多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促使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品格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的目标。而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则往往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能够尽一份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既然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发钱”本身,那么作为拿到这笔钱的大学生,就务必要重视和珍惜它的内涵与价值,要怀有感恩心和敬畏心,而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笔普通的收入。不久前,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在“树洞”中的自白在网上流传。他的文章缘何能够直抵人心、引起共鸣?我想这与他“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的感恩之心有关,也与他“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精神追求有关。他坚持每年给设立奖学金资助自己的企业家手写感谢信,也坚持发光发热把爱传递下去。这就是对感恩心和敬畏心最好的诠释。除设奖单位外,把同学们养育和栽培成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家人、学校和师长也值得我们怀有一颗感恩心。有的获表彰同学打算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这很值得提倡。给家人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至于感谢母校和师长,一句暖心的话语足矣。敬畏心还要体现在戒骄戒躁上。荣誉虽好,却是双刃剑。获奖同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分“人间清醒”,要记得三省吾身,千万别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就是说他每逢受到任命时都越来越谦逊,一次任命低着头,再次任命曲着背,三次任命弯下腰。这个典故对所有获得荣誉和奖学金的同学都应有所启发,每一次获得表彰,都应该愈加谦虚谨慎,不断砥砺进步。2.有主见和有远见感恩心和敬畏心是我们看待奖学金应该有的态度,有主见和有远见则是我们使用奖学金时要注意秉持的准则。使用奖学金时要避免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比如看到别人换了新手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也去换手机;听人家说拿了奖学金都会请室友吃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掷千金去请室友吃饭。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买手机或请同学聚餐,而是说要思考清楚,每一笔钱花出去,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价值。对于对学习、科研有帮助或生活中切实需要的电子设备,该买当然要买;对于有利于团结同学、增进友谊的聚餐和活动,该参加当然要参加,该作“东道主”也没必要吝啬。但是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炫耀或攀比,而应当有自己的主见,作客观、成熟、合理的判断。一般来说,奖学金主要还是应该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如果有结余,则应该思考花到哪里才最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往往都是立足将来、立足长远的。怎样花奖学金才是有远见的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加。增加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简单一点的途径就是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比如用奖学金购买学习资料、报一门课、考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学一项技能等,虽然不见得短期受益,但都能很好地投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也可以用游学、旅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比如可以亲身去考察一下打算深造报考的外地学校,做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旅行时要有目标、有目的,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打卡拍照,要用心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留心在旅途中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感触时代的发展和召唤,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增加还能通过一些更高阶的途径实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有余力后,不仅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选择“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而且用自己的奖学金、科研补助和家教兼职所得资助了四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把爱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能力、经济条件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在校生都能效仿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当日后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把美德和正能量传递下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3.消费观和理财观使用奖学金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同学们的消费观和理财观。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什么是健康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钱才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不花,克制自己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有的同学收到奖学金后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吃穿、讲享乐、讲攀比、讲排场,甚至盲目跟风去追求名牌、奢侈品,很快就把钱花得一点不剩,这显然与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实质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要坚定杜绝的。相反,如果把奖学金用在真正必要的事物上,哪怕是给自己报名学个驾照、办一张健身卡、置办一套参加面试像样的西装,只要真的有用,就没有必要吝惜。这样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我们带来长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什么是健康的理财观?简单说就是花钱、存钱有计划。民间有句极通俗的谚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讲的就是精打细算、有计划理财的重要性。
第2个回答  2022-12-24
同学,你的奖学金准备怎么花?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不少高校的评奖评优工作在这个时节步入尾声,进入奖学金陆续发放阶段。沉甸甸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学金,是对平日里坚持耕耘、刻苦学习的同学们最好的嘉奖。奖学金让一些同学的口袋一下子鼓了起来,我在衷心向你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不禁想多问一句:这些钱,你打算怎么花?获奖同学也许会说,花钱谁不会呢,就不劳辅导员老师操心了。是的,花钱自然人人都会。可是我想说,这笔钱要想花得得体、花得有价值,却也值得费些时间来思考。1.感恩心和敬畏心要花好奖学金,得先对奖学金有个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可能是国家或学校,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老师、校友或其他爱心人士。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拿出这笔钱,奖励给学业优异、综合发展的大学生呢?国家和学校设立奖学金,是为了鼓励那些勤奋钻研、努力进取的同学,并且激励更多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促使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品格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的目标。而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则往往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能够尽一份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既然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发钱”本身,那么作为拿到这笔钱的大学生,就务必要重视和珍惜它的内涵与价值,要怀有感恩心和敬畏心,而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笔普通的收入。不久前,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在“树洞”中的自白在网上流传。他的文章缘何能够直抵人心、引起共鸣?我想这与他“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的感恩之心有关,也与他“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精神追求有关。他坚持每年给设立奖学金资助自己的企业家手写感谢信,也坚持发光发热把爱传递下去。这就是对感恩心和敬畏心最好的诠释。除设奖单位外,把同学们养育和栽培成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家人、学校和师长也值得我们怀有一颗感恩心。有的获表彰同学打算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这很值得提倡。给家人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至于感谢母校和师长,一句暖心的话语足矣。敬畏心还要体现在戒骄戒躁上。荣誉虽好,却是双刃剑。获奖同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分“人间清醒”,要记得三省吾身,千万别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就是说他每逢受到任命时都越来越谦逊,一次任命低着头,再次任命曲着背,三次任命弯下腰。这个典故对所有获得荣誉和奖学金的同学都应有所启发,每一次获得表彰,都应该愈加谦虚谨慎,不断砥砺进步。2.有主见和有远见感恩心和敬畏心是我们看待奖学金应该有的态度,有主见和有远见则是我们使用奖学金时要注意秉持的准则。使用奖学金时要避免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比如看到别人换了新手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也去换手机;听人家说拿了奖学金都会请室友吃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掷千金去请室友吃饭。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买手机或请同学聚餐,而是说要思考清楚,每一笔钱花出去,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价值。对于对学习、科研有帮助或生活中切实需要的电子设备,该买当然要买;对于有利于团结同学、增进友谊的聚餐和活动,该参加当然要参加,该作“东道主”也没必要吝啬。但是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炫耀或攀比,而应当有自己的主见,作客观、成熟、合理的判断。一般来说,奖学金主要还是应该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如果有结余,则应该思考花到哪里才最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往往都是立足将来、立足长远的。怎样花奖学金才是有远见的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加。增加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简单一点的途径就是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比如用奖学金购买学习资料、报一门课、考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学一项技能等,虽然不见得短期受益,但都能很好地投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也可以用游学、旅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比如可以亲身去考察一下打算深造报考的外地学校,做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旅行时要有目标、有目的,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打卡拍照,要用心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留心在旅途中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感触时代的发展和召唤,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增加还能通过一些更高阶的途径实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有余力后,不仅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选择“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而且用自己的奖学金、科研补助和家教兼职所得资助了四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把爱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能力、经济条件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在校生都能效仿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当日后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把美德和正能量传递下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3.消费观和理财观使用奖学金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同学们的消费观和理财观。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什么是健康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钱才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不花,克制自己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有的同学收到奖学金后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吃穿、讲享乐、讲攀比、讲排场,甚至盲目跟风去追求名牌、奢侈品,很快就把钱花得一点不剩,这显然与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实质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要坚定杜绝的。相反,如果把奖学金用在真正必要的事物上,哪怕是给自己报名学个驾照、办一张健身卡、置办一套参加面试像样的西装,只要真的有用,就没有必要吝惜。这样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我们带来长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什么是健康的理财观?简单说就是花钱、存钱有计划。民间有句极通俗的谚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讲的就是精打细算、有计划理财的重要性。
第3个回答  2022-12-24
同学,你的奖学金准备怎么花?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不少高校的评奖评优工作在这个时节步入尾声,进入奖学金陆续发放阶段。沉甸甸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学金,是对平日里坚持耕耘、刻苦学习的同学们最好的嘉奖。奖学金让一些同学的口袋一下子鼓了起来,我在衷心向你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不禁想多问一句:这些钱,你打算怎么花?获奖同学也许会说,花钱谁不会呢,就不劳辅导员老师操心了。是的,花钱自然人人都会。可是我想说,这笔钱要想花得得体、花得有价值,却也值得费些时间来思考。1.感恩心和敬畏心要花好奖学金,得先对奖学金有个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可能是国家或学校,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老师、校友或其他爱心人士。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拿出这笔钱,奖励给学业优异、综合发展的大学生呢?国家和学校设立奖学金,是为了鼓励那些勤奋钻研、努力进取的同学,并且激励更多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促使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品格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的目标。而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则往往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能够尽一份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既然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发钱”本身,那么作为拿到这笔钱的大学生,就务必要重视和珍惜它的内涵与价值,要怀有感恩心和敬畏心,而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笔普通的收入。不久前,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在“树洞”中的自白在网上流传。他的文章缘何能够直抵人心、引起共鸣?我想这与他“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的感恩之心有关,也与他“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精神追求有关。他坚持每年给设立奖学金资助自己的企业家手写感谢信,也坚持发光发热把爱传递下去。这就是对感恩心和敬畏心最好的诠释。除设奖单位外,把同学们养育和栽培成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家人、学校和师长也值得我们怀有一颗感恩心。有的获表彰同学打算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这很值得提倡。给家人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至于感谢母校和师长,一句暖心的话语足矣。敬畏心还要体现在戒骄戒躁上。荣誉虽好,却是双刃剑。获奖同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分“人间清醒”,要记得三省吾身,千万别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就是说他每逢受到任命时都越来越谦逊,一次任命低着头,再次任命曲着背,三次任命弯下腰。这个典故对所有获得荣誉和奖学金的同学都应有所启发,每一次获得表彰,都应该愈加谦虚谨慎,不断砥砺进步。2.有主见和有远见感恩心和敬畏心是我们看待奖学金应该有的态度,有主见和有远见则是我们使用奖学金时要注意秉持的准则。使用奖学金时要避免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比如看到别人换了新手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也去换手机;听人家说拿了奖学金都会请室友吃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掷千金去请室友吃饭。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买手机或请同学聚餐,而是说要思考清楚,每一笔钱花出去,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价值。对于对学习、科研有帮助或生活中切实需要的电子设备,该买当然要买;对于有利于团结同学、增进友谊的聚餐和活动,该参加当然要参加,该作“东道主”也没必要吝啬。但是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炫耀或攀比,而应当有自己的主见,作客观、成熟、合理的判断。一般来说,奖学金主要还是应该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如果有结余,则应该思考花到哪里才最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往往都是立足将来、立足长远的。怎样花奖学金才是有远见的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加。增加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简单一点的途径就是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比如用奖学金购买学习资料、报一门课、考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学一项技能等,虽然不见得短期受益,但都能很好地投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也可以用游学、旅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比如可以亲身去考察一下打算深造报考的外地学校,做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旅行时要有目标、有目的,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打卡拍照,要用心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留心在旅途中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感触时代的发展和召唤,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增加还能通过一些更高阶的途径实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有余力后,不仅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选择“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而且用自己的奖学金、科研补助和家教兼职所得资助了四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把爱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能力、经济条件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在校生都能效仿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当日后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把美德和正能量传递下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3.消费观和理财观使用奖学金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同学们的消费观和理财观。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什么是健康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钱才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不花,克制自己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有的同学收到奖学金后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吃穿、讲享乐、讲攀比、讲排场,甚至盲目跟风去追求名牌、奢侈品,很快就把钱花得一点不剩,这显然与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实质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要坚定杜绝的。相反,如果把奖学金用在真正必要的事物上,哪怕是给自己报名学个驾照、办一张健身卡、置办一套参加面试像样的西装,只要真的有用,就没有必要吝惜。这样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我们带来长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什么是健康的理财观?简单说就是花钱、存钱有计划。民间有句极通俗的谚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讲的就是精打细算、有计划理财的重要性。
第4个回答  2022-12-24
同学,你的奖学金准备怎么花?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不少高校的评奖评优工作在这个时节步入尾声,进入奖学金陆续发放阶段。沉甸甸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学金,是对平日里坚持耕耘、刻苦学习的同学们最好的嘉奖。奖学金让一些同学的口袋一下子鼓了起来,我在衷心向你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不禁想多问一句:这些钱,你打算怎么花?获奖同学也许会说,花钱谁不会呢,就不劳辅导员老师操心了。是的,花钱自然人人都会。可是我想说,这笔钱要想花得得体、花得有价值,却也值得费些时间来思考。1.感恩心和敬畏心要花好奖学金,得先对奖学金有个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可能是国家或学校,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老师、校友或其他爱心人士。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拿出这笔钱,奖励给学业优异、综合发展的大学生呢?国家和学校设立奖学金,是为了鼓励那些勤奋钻研、努力进取的同学,并且激励更多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促使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品格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的目标。而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则往往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能够尽一份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既然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发钱”本身,那么作为拿到这笔钱的大学生,就务必要重视和珍惜它的内涵与价值,要怀有感恩心和敬畏心,而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笔普通的收入。不久前,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在“树洞”中的自白在网上流传。他的文章缘何能够直抵人心、引起共鸣?我想这与他“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的感恩之心有关,也与他“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精神追求有关。他坚持每年给设立奖学金资助自己的企业家手写感谢信,也坚持发光发热把爱传递下去。这就是对感恩心和敬畏心最好的诠释。除设奖单位外,把同学们养育和栽培成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家人、学校和师长也值得我们怀有一颗感恩心。有的获表彰同学打算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这很值得提倡。给家人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至于感谢母校和师长,一句暖心的话语足矣。敬畏心还要体现在戒骄戒躁上。荣誉虽好,却是双刃剑。获奖同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分“人间清醒”,要记得三省吾身,千万别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就是说他每逢受到任命时都越来越谦逊,一次任命低着头,再次任命曲着背,三次任命弯下腰。这个典故对所有获得荣誉和奖学金的同学都应有所启发,每一次获得表彰,都应该愈加谦虚谨慎,不断砥砺进步。2.有主见和有远见感恩心和敬畏心是我们看待奖学金应该有的态度,有主见和有远见则是我们使用奖学金时要注意秉持的准则。使用奖学金时要避免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比如看到别人换了新手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也去换手机;听人家说拿了奖学金都会请室友吃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掷千金去请室友吃饭。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买手机或请同学聚餐,而是说要思考清楚,每一笔钱花出去,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价值。对于对学习、科研有帮助或生活中切实需要的电子设备,该买当然要买;对于有利于团结同学、增进友谊的聚餐和活动,该参加当然要参加,该作“东道主”也没必要吝啬。但是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炫耀或攀比,而应当有自己的主见,作客观、成熟、合理的判断。一般来说,奖学金主要还是应该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如果有结余,则应该思考花到哪里才最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往往都是立足将来、立足长远的。怎样花奖学金才是有远见的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加。增加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简单一点的途径就是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比如用奖学金购买学习资料、报一门课、考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学一项技能等,虽然不见得短期受益,但都能很好地投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也可以用游学、旅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比如可以亲身去考察一下打算深造报考的外地学校,做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旅行时要有目标、有目的,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打卡拍照,要用心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留心在旅途中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感触时代的发展和召唤,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增加还能通过一些更高阶的途径实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有余力后,不仅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选择“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而且用自己的奖学金、科研补助和家教兼职所得资助了四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把爱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能力、经济条件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在校生都能效仿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当日后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把美德和正能量传递下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3.消费观和理财观使用奖学金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同学们的消费观和理财观。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什么是健康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钱才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不花,克制自己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有的同学收到奖学金后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吃穿、讲享乐、讲攀比、讲排场,甚至盲目跟风去追求名牌、奢侈品,很快就把钱花得一点不剩,这显然与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实质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要坚定杜绝的。相反,如果把奖学金用在真正必要的事物上,哪怕是给自己报名学个驾照、办一张健身卡、置办一套参加面试像样的西装,只要真的有用,就没有必要吝惜。这样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我们带来长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什么是健康的理财观?简单说就是花钱、存钱有计划。民间有句极通俗的谚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讲的就是精打细算、有计划理财的重要性。
第5个回答  2022-12-24
同学,你的奖学金准备怎么花?这是个收获的季节——不少高校的评奖评优工作在这个时节步入尾声,进入奖学金陆续发放阶段。沉甸甸的荣誉和丰厚的奖学金,是对平日里坚持耕耘、刻苦学习的同学们最好的嘉奖。奖学金让一些同学的口袋一下子鼓了起来,我在衷心向你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不禁想多问一句:这些钱,你打算怎么花?获奖同学也许会说,花钱谁不会呢,就不劳辅导员老师操心了。是的,花钱自然人人都会。可是我想说,这笔钱要想花得得体、花得有价值,却也值得费些时间来思考。
1.感恩心和敬畏心要花好奖学金,得先对奖学金有个正确的认识。为大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可能是国家或学校,也可能是企业、社会组织、老师、校友或其他爱心人士。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拿出这笔钱,奖励给学业优异、综合发展的大学生呢?国家和学校设立奖学金,是为了鼓励那些勤奋钻研、努力进取的同学,并且激励更多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促使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品格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的目标。而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则往往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能够尽一份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做一些贡献。既然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发钱”本身,那么作为拿到这笔钱的大学生,就务必要重视和珍惜它的内涵与价值,要怀有感恩心和敬畏心,而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笔普通的收入。
不久前,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在“树洞”中的自白在网上流传。他的文章缘何能够直抵人心、引起共鸣?我想这与他“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谢这一切偏爱呢”的感恩之心有关,也与他“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的精神追求有关。他坚持每年给设立奖学金资助自己的企业家手写感谢信,也坚持发光发热把爱传递下去。这就是对感恩心和敬畏心最好的诠释。
除设奖单位外,把同学们养育和栽培成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家人、学校和师长也值得我们怀有一颗感恩心。有的获表彰同学打算用奖学金给父母买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这很值得提倡。给家人的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至于感谢母校和师长,一句暖心的话语足矣。敬畏心还要体现在戒骄戒躁上。荣誉虽好,却是双刃剑。获奖同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分“人间清醒”,要记得三省吾身,千万别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就是说他每逢受到任命时都越来越谦逊,一次任命低着头,再次任命曲着背,三次任命弯下腰。这个典故对所有获得荣誉和奖学金的同学都应有所启发,每一次获得表彰,都应该愈加谦虚谨慎,不断砥砺进步。
2.有主见和有远见感恩心和敬畏心是我们看待奖学金应该有的态度,有主见和有远见则是我们使用奖学金时要注意秉持的准则。使用奖学金时要避免盲目从众和人云亦云。比如看到别人换了新手机,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也去换手机;听人家说拿了奖学金都会请室友吃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一掷千金去请室友吃饭。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买手机或请同学聚餐,而是说要思考清楚,每一笔钱花出去,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的价值。对于对学习、科研有帮助或生活中切实需要的电子设备,该买当然要买;对于有利于团结同学、增进友谊的聚餐和活动,该参加当然要参加,该作“东道主”也没必要吝啬。但是其出发点不应是为了炫耀或攀比,而应当有自己的主见,作客观、成熟、合理的判断。一般来说,奖学金主要还是应该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如果有结余,则应该思考花到哪里才最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往往都是立足将来、立足长远的。怎样花奖学金才是有远见的呢?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加。增加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简单一点的途径就是提升个人能力,让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比如用奖学金购买学习资料、报一门课、考一个有含金量的证书、学一项技能等,虽然不见得短期受益,但都能很好地投资未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也可以用游学、旅行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比如可以亲身去考察一下打算深造报考的外地学校,做一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旅行时要有目标、有目的,不要泛泛地走马观花、打卡拍照,要用心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留心在旅途中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感触时代的发展和召唤,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增加还能通过一些更高阶的途径实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有余力后,不仅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选择“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而且用自己的奖学金、科研补助和家教兼职所得资助了四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把爱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能力、经济条件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在校生都能效仿的。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当日后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把美德和正能量传递下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3.消费观和理财观使用奖学金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同学们的消费观和理财观。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什么是健康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钱才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不花,克制自己不合理、不必要的消费欲望。
有的同学收到奖学金后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吃穿、讲享乐、讲攀比、讲排场,甚至盲目跟风去追求名牌、奢侈品,很快就把钱花得一点不剩,这显然与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实质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要坚定杜绝的。相反,如果把奖学金用在真正必要的事物上,哪怕是给自己报名学个驾照、办一张健身卡、置办一套参加面试像样的西装,只要真的有用,就没有必要吝惜。这样我们花的每一笔钱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我们带来长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什么是健康的理财观?简单说就是花钱、存钱有计划。民间有句极通俗的谚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讲的就是精打细算、有计划理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