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孩子怎么教育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1
链接A:夏令营
   2004年8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
   30名来自我国北京、呼和浩特市和当地的蒙古族少年、30名韩国青少年、30名日本青少年共同参加了草原探险,队员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2岁。在为期5天的夏令营中,主办方精心设计了由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到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和翰嘎利湖的活动,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正值当地遭受罕见的高温天气,整个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显然此前已经做足了准备,把野外生存条件的艰难想到了极尽,当地随行的人员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与其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帮忙,立即遭到严辞拒绝,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部都是中国的孩子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加赞赏,他们说:“头一次感觉到大地有这么大,原来只知道书本上说地球很大。”中国的孩子却不以为然,只盼望着早点回家。
  
  链接B:历史试题
   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这是中国的历史考题。
   日本人出的历史试题却不是这样考的,他们的题目是: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场,日清战争(他们叫日清,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
   我们一天到晚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银两都给了。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打!所以人家就分析了,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日本部分人认为: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日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条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锁起来,日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日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海军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因此这部分人预测,公元2015年—2020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日本教育界的情况是现在开始,把未来战争、假想战争当作时事,再小心谨慎地在那里准备。
   历史考试题目在日本那里是思考与应对解决的,在我们这里是背李鸿章伊藤博文。
  
  对 比
   关于夏令营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闻,早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在内蒙古共同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曾一度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识之士痛感于中国学生身上的诸多弱点以及中国青少年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上的种种问题,曾发出过“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声疾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12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现状并未发生脱胎换骨、今非昔比的根本改观。
   究其深层原因,是中日两国所奉行的教育方向大相径庭。日本施行危机教育,中国则努力营造盛世环境。
   日本的危机教育体现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强调以下方面的品质与技能:
   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他们放心地把孩子放到荒野里磨练,要求小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既无水源又无食物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强烈的危机感。 日本的危机教育与忧患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和民众心理。
   他们拍摄《日本沉没》:未来某日,因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即将沉没太平洋。从首相、科学家到平民百姓都为挽救日本覆亡的命运做最后的努力。我们则宏扬主旋律表现光明,展示成就和风采。
   他们对民众的危机教育深入人心。在日常的危机训练中,不仅要学会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我求生和保护,也要学会面对突遇的恐怖袭击的种种自救措施。在他们每年生产的恐怖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危机意识对国民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而我们的国民危机教育还很不够,仅局限于在“某某纪念日”搞些演习活动,印发一些宣传单。
   他们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地震来了要找空地和坚固物体趴下、火灾中必须匍匐出逃等等,很多家庭都有急救箱和一箱矿泉水,以备不时之需。而我们很多人都分不清楚110,120,119的区别。
   他们接受崇尚强者的教育,我们则喜欢怜惜保护弱者。对于二战的记忆,他们的记忆是珍珠港和美国,因为珍珠港他们打败了强大的美国。而我们的记忆则是1937和南京……
   他们把中国优质的无烟煤大批购买然后沉到海底以备不时之需,他们的国土森林覆盖率超过60%却连筷子都使用我们中国进口的木材制造……我们则在无休止地开采矿产,砍伐已经少得可怜的森林,反正中国地大物博。
   ……
  未 来
   中日两国的历史和现状使得两国必然成为对手,而且不仅仅是夏令营里的较量。
   从过去到未来,从经济到政治,从夏令营到历史试题都体现着这种较量,然而我们尚不曾占上风。这就需要我们反省与思考。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对孩子的教育定了“理解”,“指导”,“解放”三条原则。他说:“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优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一生忧患的鲁迅先生曾在中日两国矛盾激发,渐成对手的时代在日本留学、工作,对两国人的理解不可谓不深,而为人父的责任不可谓不重,所以他所表达的东西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因为,目前的情形并不比那时候好多少。
   面对对手,我们该怎么办?
第2个回答  2013-11-11
日本大部分还是妈妈负责家庭教育的比较多,现在中国有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在育儿的过程中,纷纷以西方或者是日本人的方法为蓝本,仿效其中。日本人强调孩子的意志,他们通过生活的细节锻炼孩子的意志,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韧性,并且十分注重孩子的体能。   日本妈妈实施蒙台梭利教育  在我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意识到成为母亲“是一件责任十分重大的使命”时,已经从逍遥自在、凡事只为自己着想的小姐步入了母亲的行列。时至今日,我仍心有余悸,而且,随着书籍阅读愈多而感受愈深。由于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我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成长,对此,我表示真挚的谢意。  我送长子上幼儿园,在那儿聆听羽子老师的演讲我才初次知道蒙台梭利教育。  “这真是一个好教育。”当时我深深地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因无知而任意地抚养孩子而感到惭愧。虽然我有意进一步了解其内容,但是没有机会而失之交臂。  幸运的是,后来我又将次子、三子送入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龟田天主教幼儿园。“这实在是太好了。”我始终如此认为。在此处,见不到同龄保育的现象,静温、安详,室内洋溢着教师的温馨。待我回到家后细细体会才认识到“这才是儿童的真正面貌”。于是,我豁然开朗了,这不仅限于幼儿园,即使在家庭中亦大有可为。知识参考了恒初网婴幼早教,你可以详细看看“日本妈妈如何教子”这篇文章 http://www.hengchu.cn/edu/kindergarten/news_5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