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耀的从医生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宋儒耀,1914年生于奉天(今辽宁)海城县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海城的名医。在苦难的旧中国,他曾是东北一名流亡学生,在宋儒耀12岁那年,大批山东灾民“闯关东”逃到海城,染上了伤寒。宋父目睹灾民惨况,每天出城为灾民施医送药,自己不幸也染上伤寒,几天后就去世了。这件事在幼年的宋儒耀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2年,宋儒耀考上了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后于1933年转学到成都华西大学牙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他学习刻苦,肯钻研,1939年以优异成绩从成都华西大学牙医学院毕业,获牙医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抗日战争战斗激烈,从前线送来的颌骨枪伤和颜面、双手烧伤的伤员,医院外科对此束手无策,只好把他们送往美国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大学决定培养一位中国自己的整形外科医生。1942年,宋儒耀被送往美国进修。
宋儒耀先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当住院医生,并从事脑外科工作。这段经历,对他回国后做三叉神经节后根切断手术和处理头脑弹片伤等手术积累了经验。  为了求教于名师———美国整形外科的创始人艾维教授,1944年宋儒耀放弃了罗彻斯特大学奖学金,来到了著名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艾维留他当临时手术助手,后来成为艾维教授的高足,获得了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艾维教授去世后留下的自传中,曾有一节专门说到宋儒耀。他这样写道:“在宾州大学进修的学员中,宋儒耀是成绩最突出的学生之一……中国出了这样一个人,是幸运的。”  1948年,宋儒耀在获取博士学位的三个月后,放弃了在美国已谋得的高薪职位,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夫人王巧璋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那时,他才三十三岁,回国后他回到华西大学工作,被聘任为教授,成了中国整形外科的第一位正教授,在医学院讲授整形外科学,在牙医学院讲授颌面外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创设,标志着中国整形外科的开端,在中国整形外科领域起了开拓性的作用,也使我国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个整形外科教授和整形外科教程的国家。 ”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中央军委命令大西南组织一支整形外科援朝手术队,宋儒耀教授受命令迅速组建。很快,组织起了一支10人的手术队。”他率领志愿军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当时的志愿军没有钢盔,颌面部损伤率很高。”考虑到这点,宋儒耀指示弟子王翰章针对性准备手术器械。“医疗队很幸运,当时英国皇家空军野战医院、美国海军陆战队野战医院撤走时,很多先进手术器械留在了华西医院,他们专门挑选整形手术器械带上。”中国的整形外科也就从“无”到“有”地逐步发展起来了。宋儒耀率领的这支医疗队一到前线,就开始为伤员进行整形手术,医治了大批志愿军战士,使他们恢复了容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医疗队领队为前方伤员战士的生命与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为了表彰宋教授的功绩,特给他记大功一次,给其领导的医疗队立集体一等功。
1953年,宋儒耀和夫人王巧璋在原有的牙病治疗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的口腔科,此后随着赖钦声、钱雪君、田恩顺、黄朝隽、俞家振、高孟林、文竹咸等一大批中间力量的到来,使协和医院口腔科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协和医院口腔科当时在全国口腔医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宋儒耀时任中华口腔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主任委员;夫人王巧璋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常委、中华口腔科杂志编常委。
1957年,宋儒耀创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同年他完成狗的断肢再植和自体肾脏移植,为我国最早开始这项研究工作。1970年代,一位因伤致残者在北京接受了宋儒耀的变性手术,当时是亚洲第一例变性手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当时没有公开报道。他又发明了微创三点定位重脸,也是世界上首位开展微创三点定位重脸手术的医生,因为此手术在以后的临床中效果不好而渐渐被淘汰,但近几年微创三点定位重脸术又在亚洲的整形市场开展,并流行起来。从中国整形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国早在汉代就有穿耳孔的(最简单的整形而已),这且不说,近代从二战后,宋儒耀和张涤生教授就带队为志愿军伤病员做了大量的整形修复工作,从那时起,有些整形术式在国际上都是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
在实践中,宋儒耀深感有些国外传统整形手术不适合中国人多、经济水平低的国情。按照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多次手术,这不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他还发明创造出“一次性完成的全耳再造手术”。这种手术在外国则需要经过游离皮瓣、取肋骨、成形等五次手术才能完成,约需一两年。他还发明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修复腭裂上提手术、新的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全下肢整张植皮术、一次完成的阴茎再造术、有感觉的阴道再造术等。
宋儒耀坚持显微外科研究,进行新的游离皮瓣的探索,首次提出了“肌间隔皮瓣”的理论, 1981年秋,他带着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再造手术科研成果赴美讲学,轰动了美国整形外科学界。他的讲稿很快由美国同行整理成册,作为《整形外科临床》第九卷第一册于198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全世界。书中收录了许多病例,手术前后的照片,丑陋与端庄、颓丧与希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983年5月,他以中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整形外科大会,并代表中国作学术报告。大会结束时,通过选举授予对当今世界整形外科事业最有贡献的三个人以最高荣誉———金锯奖,这三个人是中国的宋儒耀、美国的丁曼和巴西的彼坦斯。”他于1985年成立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并创办了《中华整形与烧伤外科杂志》(现更名为《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87年3月,世界整形与再造外科学会五千名会员选举宋儒耀教授为该会十位理事之一,也是唯一的亚洲代表。世界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麦克西教授和托宾博士评价他时说:“你的贡献,不仅造福于你们国家的人民,也促进了世界整形外科的发展。
宋儒耀从医60余年,治疗了上万例疑难病患者。比如面部右侧长有紫色巨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找宋教授治疗。起初,专家们在会诊中决定:由于患者血管瘤面积大,肿瘤切除、植皮手术应分三期进行,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不输血。这个决定,但对患者却有很多不利:三次手术,势必出血较多,而且在三次植皮衔接处将留下不少瘢痕。最后施行手术时,他仅用了五分钟就将额部的血管瘤全部切除,紧接着在局部麻醉下,又很快把整个血管瘤全部切除,再从胸上部取下整张皮移植,整个手术即圆满结束,外观效果甚好。方毅给宋教授亲笔写了一副对聊:“高手创杰作,旧貌换新颜。”
宋儒耀把整形外科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完成器官再造的传统方法改变为只需一次手术,即能完成全鼻、全耳、眼睑、唇、腭、阴茎、阴道、乳房等器官的再造,其再造成的器官和多次手术同样良好。这是整形外科历史上的一个革命,编有多部专著,并用中、英、日、俄等文字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还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三十位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数千名整形外科医生。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五次中国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为发展中国整形外科事业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