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梅山文化-张五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在湖南娄底、新化、安化等地许许多多村口都供奉着一个双脚倒立的奇怪神像.有人说是蚩化,也有人说是太上老君的徒弟,究竟是谁,即将由我一一为你揭秘!

  梅山文化源于九百多年前的土著部落“梅山洞蛮”,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古代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湖湘文化又与我国的其他地域文化一道,构筑了辉  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梅山文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隆回、武冈、洞口、溆浦、新邵及涟源、冷水江、安化、新化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梅山文化主要包含这些地域内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等。其中的民间宗教——巫教,在这一地区的广大民众之中根深蒂固,凝聚着梅山民众顽强的生命力,深受乡民喜欢,一直久盛未衰。

什么叫巫教?

  说到巫教不免就要提到道教正一五斗米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祖天师在我们巴蜀习得巫教之法又收伏八部鬼帅押禁封都,并在我的老家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山创立道教的故事广为流传.而随着道教的兴起渐渐巫教也淡出了大众视野.其实呢巫教是起源于上古时期,主要是负责占卜祭祀,供奉三教神灵但没有祖师,多以“天皇”“圣母”为尊,“天皇”即盘古,而“圣母”则是女娲,以崇尚自然为主,讲究万物有灵.而一转眼中华大地五千年了,巫也逐渐与各种地方习俗融合,而梅山巫教就是其中一个.

张五郎和梅山巫教

张五郎又名陈十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祗。人们往往对此神冠以“翻坛倒峒”四字,称“翻坛倒洞张五郎 。”张五郎是一位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间专事神像制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神像的高度,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公分,雕刻时,要以靠根的部份雕刻神像的头。神像雕成之后,在背上开一方孔,方孔里装一副中草药代表神的内脏、骨髓。

传说

在湘西南一带,有关张五郎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两则:

传说一

猎人张五郎,到太上老君那里学法,深得太上老君喜爱,而太上老君并不知道,他的女儿姬姬,暗中已经和张五郎相爱了。姬姬向父亲禀明他对张五郎的爱慕。太上老君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下令驱逐张五郎。姬姬无奈,邀约张五郎私奔。姬姬为了保证张五郎的安全,将他遮挡在手中的神伞之中。太上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飞剑,欲除却张五郎。一剑、二剑,都被姬姬的神伞挡了回去,太上老君又放出神伞无法遮挡的第三剑。姬姬见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将月经布抛上云头,玷污了父亲放出的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了使张五郎不再受到伤害,姬姬让他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民间流传的梅山之法。张五郎受到猎人的拥戴,他也成为了猎人敬奉的梅山之神。因此,梅山教供奉着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那罩在梅山神坛上,缠在梅山虎匠头上的红色“云头布”,原来是姬姬的月经布。

传说二

其二为:张五郎是一位道艺高超的猎人,屡屡猎获山中的野兽。在湘西南民间,有一种称为“大山野物,见者有份”的习俗。即任何人猎获了野兽,只要是在场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张五郎常常猎获野兽,分给乡民。年长月久,他成为人们拥戴的人物。有一次,张五郎行猎时,与老虎进行殊死搏斗,他不幸被撞下悬崖,倒挂在树上而死。人们怀念张五郎,奉张五郎为猎神。并雕刻了一尊倒立的神像,设坛供奉,这就是后来的梅山神坛。

  说起梅山神“张五郎”,人们就会联想到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梅山文化。然而什么是梅山文化?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狩猎文化。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区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梅山处湘中的腹地,那里崇山峻岭,旷野荒蛮,交通闭塞,苗瑶杂居其间,分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那种独特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默默地流传千年,直到宋熙宁五年归顺宋朝后汇入中国文化的江河。梅山文化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或称文化载体。

    梅山峒民奉梅山教。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象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人们必须祭祀一番,并在腰间系一个祖师雕像,以求“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之”(梅山咒语)。此习历数千年不变。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峒民们当禽畜生息育雏,或逢瘟遇灾,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

    关于张五郎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很久前,张家有五个兄弟,家住梅山密林中,族人世代靠打猎为生。五兄弟从小学习梅山功法,习练巫术,后来师从太上老君,个个神通广大。为了狩猎范围不相互冲突,五兄弟各自划分了打猎区域,东南西北中各执一方,这也就是后来传说的五方猖兵领帅,即:“东方九夷兵、南方八蛮兵、西方七戎兵、北方五狄兵、中央三秦兵”。 五兄弟中五郎虽然年纪最小,但是武功最高,法力最强,老五自然成了领头的队长。

    梅山一处常有老虎出没,入山打猎的族人经常一去不返,兄弟五人商量一起除掉这祸害。兄弟们各展神通,有布置陷阱的,有熬制毒箭的,还有牵狗设置埋伏的。老虎出现时,各种方法施尽依然没能制服老虎。此时五郎挺身而出,手持开山刀跟老虎近身搏斗。一番扭打后,五郎被逼近山崖边,老虎猛扑过来,五郎见势及时闪开,不料被树枝牵绊,跟老虎一同摔下山崖。

    幸运的是五郎被崖壁上的葡萄藤挂住保住了性命,而老虎却摔死了。搏斗中五郎摔断了右腿,行动不便,从此五郎便倒立过来,用手取代脚行走,照样入山布阵,开山打猎。

    老虎死了,族人们从此便不再担心受怕,以五郎为主的张家五兄弟被后人视为梅山的开山坛主,只要上山打猎,必请五郎佑身,请求一路安全,收获更多猎物。

    从此家家户户神龛下层便多出了一个神位,神像为五郎倒立开坛,抓鸡施法的形象,尊称“坛神”、“翻坛小山”、“祖师张五郎”、“统兵张五郎”等。

    几组有趣的张五郎的木雕像,经初步鉴定制造年代最早的应该是清代早期,最晚的是清晚期。这些雕像最高的为27厘米,最小的高14厘米,大多是用普通木材雕刻的。清早期用葡萄藤雕刻的较多,因为梅山人认为葡萄藤救了张五郎的命,有通灵的作用。一般大一点的是放在神龛下面供人们祭拜的,小一点的是猎人打猎时随身佩戴在身上的,这个与行坛有关。老一辈猎手说,上山打猎时会随身带着张五郎,到了山上找处好的位置,开坛做法之后,才开始布置陷阱,捕获猎物后再将其带回。这样搬动神位,另设零时法坛的,叫做行坛。为方便移动,所以张五郎像尺寸都比较小。这些木雕张五郎神像共分为三组,一组是呈站立的姿势,双手横持猎枪状或一手竖持猎枪,左脚前驱,或昂首挺胸或身体微趋向左前方(图一);另一组为神像双手横持猎枪或右手拿着一卷打猎用的绳索,左脚前驱,右脚下还跟着一条警惕张望的猎狗,神像面部表情严谨中透着神秘威严,好像正在警示四方野兽,不得逃跑、伤及人类(图二);最具典型色彩的一组就是倒立的张五郎,人称“翻天倒地张五郎”神像,也有几种造型:一种造型是脚朝天,头朝下,四肢健壮,两只手撑地的同时,右手还拿着一把刀(刀已脱落),左手捉着一只鸡。准备杀鸡的神情是庄重而虔诚的,嘴唇紧闭,双目炯炯有神,形象灵动,栩栩如生(图三)。另一种造型更为复杂生动,双手撑地,双脚朝天,左脚心顶一碗水,右脚心顶一香炉,朝下的双手左手抓鸡,右手拿刀,在他面前有呈梅花形排开五只碗或酒杯(图六)。另外一种也是双手撑地,双脚朝天,左脚心顶一碗水,右脚心顶一香炉,但是右手拿的刀和左手抓的鸡都被简化掉了,五个酒杯则雕刻在木座上,比较简洁(图四)。我们认为,他双手拿的刀和鸡,表示他即将杀鸡取血来犒劳五只杯碗所代表的五路猖兵。还有一个用葡萄藤雕刻的比较精美,这个神像头上扎着儿童似的发髻,垂耳,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身穿对襟短衫,右手竖持猎枪(枪下截已断),脚下有一只猎狗仰头看着神像,好像随时在等待着张五郎的指令(图五)。

    总而言之,在中国众多的神像中,只有张五郎是以倒立形象出现的,也只有张五郎是除放在神龛上祭拜外还被人随身携带设行坛祭拜的。有关梅山文化和神秘的张五郎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整理和发掘的地方。通过这些张五郎神像的艺术造型,我们可以感受到梅山人质朴而不笨拙,自然而不造作的审美风格。他们从某些方面向大众展示了梅山文化的神秘情趣,引领着我们去继续探寻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