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4

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的分解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外商企业的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的推动,促使了民族工业的起步。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通过手工工场引入机器,转变为近代企业,投资者包括中小地主、官僚、商人等。著名的早期企业如“三厂一坊”,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天津等。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19世纪末,民族工业开始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政治力量登台,上层维新派推动了维新变法,下层革命派则领导了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分布集中在沿海城市。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包括洋务运动的推动,以及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的外部条件。辛亥革命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政策鼓励,以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使得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尤其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重新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军阀割据对市场的分割,民族工业的发展开始面临挑战。国民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和平赎买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扩展资料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