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为什么是24小时 而不是12小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04
秒的来历
  最初,1秒钟的长短是以地球自转速度定下来的。地球自转1周所经历的时间定为1天,人们把这段时间的1/86400定为1秒。
  地球不仅绕自己的地轴自转,而且还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1周的时间叫作1年,后来人们又把这1年的时间的1/315569259747作为1秒的长短。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8616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即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①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天24小时,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比恒星日多出59′,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小时”一词的来历
  人们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总要说上几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终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其实,“小时”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对应进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其余的以次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作“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作“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第2个回答  2014-07-09
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二十世世纪中叶,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使量子频率标准取代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而成为计时标准。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此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