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成苑】萧子善:《学记》第一章:化民由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萧子善

曲成苑私塾副校长;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思维导图应用中心副主任;明伦书院国学讲师;中美教育研究协会会员。名开新,字子善,以字行。志学之年志于教,至今未渝。待及成人,求学四川大学,问道明伦书院,支教僻壤山林。喜经典,尤好《周易》;乐读书,亦求甚解;爱武术,唯钟太极。同师友切磋琢磨,于闲暇读书演武,发愤不至忘食,喜乐未及忘忧,道之所在,志之所在也。

《学记》系列前两篇,子善老师依次讲述了“为何要学《学记》”以及“如何学《学记》”,从本篇开始,子善老师将带领我们从第一章开始正式学习《学记》。

《学记》第一章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为:执政者考虑问题,符合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但不足以感动民众。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感动民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根本在于为学修己)!

《学记》开篇第一章,做了一个对比:不同的施政方针达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步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我们考虑问题,符合规则、符合法度,并且征求品德善良的人来辅佐自己,这个已经很好了,但只能取得小小的声誉,不足以感动民众。因为在这个层面,我们仅仅是基于自身影响,它还非常有限。

再进一步,“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如果我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感动民众,但是还不足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如果一个君主做到亲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他是一个尊德的人,也是一个尊贤的人,老百姓肯定都会赞誉他,甚至会激发起人们的向善之心,但是不足以去教化民众。

真正的“化民”是什么?是要形成好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人们处在那样一种状态当中,说明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的想法、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深刻而彻底的。

如何能够使老百姓形成这样美好的风俗?必须通过“学”。那“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个人的学习还是设立学校?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在这一点上,观点似乎有分歧。但是我们读经典,要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要能够读出言外之意,要读出它背后所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我们接下来参照先贤对这一章的解读,深入学习《学记》。

郑氏曰:“宪,法也。”宪,是法度的意思。“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讲考虑问题应当符合法度。“求,谓招来也。謏之言小也。动众,谓师役之事。”动众,指的是统领军队,这个是“动众”的狭义的解读:当君子可以就贤体远的时候,他能够统领好军队,能够得军心。而广义的理解为:当君子能够就贤体远的时候,能够得民心,能够感动大众。然后讲道:“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这个学不是学一般的东西,或杂七杂八的东西,是有特定内容的,是圣人之道,学的是道。郑玄是以君主的视角来阐述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孔颖达的注解,孔颖达是唐朝的经学大师,他主持编纂了《五经正义》。孔氏曰:“此一节明虽有余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这是对这一章的点题,君子发虑宪,求善良,以及就贤体远等都是很好的事,但是如果想要化民成俗的话,不如学之为重,还是得通过学。

“言人启发谋虑,必拟度于法式,又能招求善良之士以自辅,此是人身小善,故小有声闻,恩未被物,故不足以动众也。”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恩未被物,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恩被于外,故足以动众”但是,“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即便你去亲近贤明的人,与你疏远的人,你的恩德已经影响到更广泛的地方了,已经让更多人知晓、受影响,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你的见识仍然显得浅陋,你的仁义仍然不足,还不足以化民,这是第二个层面。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君子唯有通过学习,才能让自己达到博识多闻、知古知今,身有善行,成为百姓的榜样,然后可以化民成俗。

其实古代的君主不仅有治理天下的责任,还有教化天下的责任。“作之君,作之师。”教化天下百姓也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君子,对于在上位者一定要学先王之道。

朱子曰:“动众,谓耸动众听。守常法,用中才,其效不足以致大誉。”用常规的方法,用中等的人才,其效果不足以有广大的声誉。

“下贤亲远,足以耸动众听,使知贵德而尊士。”当君子能够亲近贤者,体贴疏远的人,足以耸动众听,使老百姓都知道重视德行,尊敬贤人。“然未有开导诱掖之方也,故未足以化民。”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去开导启发民众,所以不足以化民。“唯教学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唯有通过教学可以感化、教化百姓,形成美好的风俗。

清代学者孙希旦,他编纂了《礼记集解》,我们这次学习《学记》也参照了他对《礼记》的注解。

“人君而能就贤体远,亦可谓有志于治矣。”君主能够就贤体远,可以说他有治理好国家的志向,但是假如他不懂得学,则“所以化民者无其本也”,他想要教化民众没有根本、没有基础,他拿什么来化民呢?怎么化民?没办法。

“唯由学,则明德以新民,而可以化民成俗矣。”唯有通过学习,可以明其明德,然后进一步地新民,所以可以化民成俗。

戴岷隐讲:“求贤以自辅,足以资人君多闻之益。”求贤者来辅佐自己,可以让君主有更广博的见闻,听取更广泛的意见。“屈己以下贤,足以兴起天下为善之心。”当君子能够屈己下贤,能够以贤人为尊的时候,他可以兴起天下人向善的心。但是,假如学校不设立,缺少这样的一种教养、教化,天下人即便想要为善,也不知道如何进德修业。所以,如果要化民成俗的话,一定要通过学校,“其所及者广,所传者远也”。要化民成俗,唯有通过学校,才能够达到广泛、普遍、深远、长久的影响。

我们总结一下《学记》的第一章,它其实是开宗明义,讲了学的重大意义及根本目的在于化民成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而这里的“学”,一方面是君子需要自己为学修己,学习先王之道,如此才有新民、化民的根基。其次,作为为政者,要达到真正化民的深远影响,需要设学施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参与学习,让更多人能够学道、悟道,如此方能化民成俗。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讲:“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从古至今,世间的兴衰变化,光明还是黑暗,人才兴盛还是衰败,表面上是政治的原因,而根本上在于教育。因为唯有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心,从根本上去影响人。

——本文节选自子善老师讲《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