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形影不离的割肉短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6

少数民族形影不离的割肉短刀

新疆(古称西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与世界上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手工工艺技巧,再加上这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丰富深厚的数个国家的文化积累,从而使新疆成为民族特色工艺品荟萃之地。

提到新疆,就不得不提一下,新疆四大名刀,即英吉沙工艺小刀、伊犁沙木萨克折刀、焉耆陈正套刀和莎车买买提折刀。但在其中,最富盛名的刀具,当属有悠久历史的英吉沙刀,它以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显露头角。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崇武尚刀,他们多以游牧为主,副食也多是牛羊肉,宰剥牛羊或切割肉块需要相适宜的刀具,而英吉沙小刀,就具备这样一个功效。

由于英吉沙小刀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故历来有"用家"、"爱家"、"富家"之说。他们把这种小刀作为生活、生产用具,随身携带,切瓜、割肉、削木、剥皮无一不用。特别是牧民们更是人手一把,随时用来屠宰牛羊牲畜。

英吉沙小刀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几乎是人人携带,形影不离。它的制作工艺最为考究,历史也最为悠久,非常讲究制作工艺,既要美观大方,又要方便实用。尤其是刀柄和刀鞘。

为了美观,新疆刀刀柄或弯或直,被制成各种样式,有的干脆用羊角、鹿角直接来做新疆刀刀柄。若是铜刀柄,那就更得着实装饰一番了。英吉沙小刀一般先在铜柄上镶嵌几块彩色的玻璃或者塑料块,然后再镶嵌十几颗宝石般的玻璃和塑料颗粒,闪闪烁烁,珠光璀璨,煞是夺目。

英吉沙小刀一般长十几二十来公分。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它们造型各异。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无论何种式样,做工都非常精细,外观赏心悦目。且不说它的锐利无比,那是许多刀具所共有的,新颖、别致是英吉沙小刀的特色,表现在刀柄上尤为突出,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

由工匠精心挑选的钢材锻打成型, 制成粗胚和细胚之后,用锉刀锉磨光,然后再行淬火。核心工艺如:淬火、锻打、保养、开刃等工艺是由工匠们世代传承的绝技,相互保密,绝不外传。由"正宗传统工艺"秘制而成的"极品英吉沙小刀",钢色纯正,炉火精纯,其质感如同钢中美玉,锋刃锐利,用其削刮铁条,但见铁屑迎刃而起,而刀锋却不曾崩口、卷刃。

关于英吉沙小刀的产生,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维吾尔族兄弟上山去打猎,除了猎枪之外,他们每人身上还佩带了一把小刀。进入山沟不久,就听到"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好家伙,一只老虎蹿了出来!跑在后面的弟弟被老虎叼走了。哥哥拼命追赶老虎,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他突然想起弟弟的腰中别着一把刀子,就放声高呼:"弟弟,你腰上有刀!"这一下子提醒了弟弟,于是,他拨出刀子,拼命地朝老虎的胸前和腹部刺去,不一会儿老虎就躺在了血泊中。这个故事传出后,维吾尔族男子都要佩带一把刀,以防万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佩带小刀的习俗。

传说未必可信,不过英吉沙小刀的出现,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相关却毋庸置疑。他们有的生活在农区,有的生活在牧区,吃肉、吃瓜、修理鞍具、套具、切馕、切肉等都离不开小刀,如夏季在田间地头吃瓜泡馕时,就用小刀当筷子,用刀尖戳着馕或瓜往嘴里放,别有一番风味。由于种类多、做工精细,小刀又成为男子腰间的一种装饰品,作为向同伴炫耀的资本,同时还可以增加男人们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