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要求学生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那么,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方面。首先,要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什么,这时的学生问题会各不相同,但就一节课的实验而言,只能研究一到两个问题,不可能统统解决。作为教师这时就该引导,概括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来猜测,假设,并进行研究,验证。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首先要对本册教材心里有数,知道那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那些需要教师指导,也就是有目的地安排实验,在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兴趣还是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有时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其实有许多实验活动是他们认为好玩才去做的。这样做的实验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思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
其次,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要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 ,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在探究过程中要细心,认真,并懂得科学探究实验是有趣而新奇,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就会有计划,有目的去动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励了学生自由探究。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最后,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让学生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记录下所出现的问题。操作步骤以及验证的结果,形成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其他结果,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这样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让他们从心里重视科学探究,也就没有玩的心态,课堂记律也会好转,积极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从而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下面就方面进行探讨。 一、巧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巧设形象直观的实验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兴趣。

物理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也带过物理实验,认真的同学自己会提前预习,不认真的同学就一直玩手机。
探究能力其实是一种长期培养的思维模式,从理论课上就应该培养。
实验课中,讲的过程是很短暂的,每个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有很多人是无法注意听讲。
这个时候就需要丢掷问题,然后提问,最主要的是回答对的有奖励,加分!这样才能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
因为实验涉及的学分比较少,很多同学都不在乎,不愿意也没有必要花很多精力。这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写实验报告的时间缩短,讨论实验内容的部分增加。
前提还是要让他们对实验感兴趣,感兴趣的点不在于老师讲的怎么样,而在于他们获得什么奖励!探究能力,其实也就是说兴趣而已,没兴趣的永远不会去探究。加分才是王道啊!当然,你不能太凶,要不然没人敢回答了~

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和通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认识自然总要从观察开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资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记忆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观察是获得物理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动手实践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其探究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人首先通过眼睛观察,把感知的事物外在部分传递给大脑,然后大脑进行整合,接着感知与整合相互渗透、密切联络,整个过程大脑是积极的,实验观察也是如此。我们利用这一积极过程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出物质变化的实质,找出规律,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有了探究兴趣,学生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脑动手干起来,从而有意向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瘠性料的悬浮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高岭土、长石、石英在多个静置时间段的悬浮高度,观察三种物质同一时间段的悬浮高度是否相同。当同学们观察到这三种物质在多个静置时间段悬浮高度不同且同一时间段的不同物质悬浮高度也不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在多个静置时间段它们的悬浮高度都不同?为什么同一时间段的不同物质悬浮高度不同?”从而思考在实验时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三种材料的不同性质,在制做陶瓷制品时,它们对制品有何影响。然后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配方制作一种陶瓷制品(作为我们的综合实验),探测其表面气孔率、收缩率、烧成温度与瓷体体积密度的关系等。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由探究兴趣走向探讨研究,从而设计出产品。这样既能综合运用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2 从实验反应原理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首先要设计产品,明确实验目的。有了实验目的,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必须深知和熟悉反应原理,它是后面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着手从实验原理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从物质变化实质方面进行培养。在物质进行反应时,指导学生探究是何物质进行了反应,进一步探究为何选此物质,探究反应有何特征及变化型别,探究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由此初步判断实验所需物品。
其次,从物质定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在物质反应时如果物质的量不同,所得结果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产品,来确定物质的定量关系,对质量、体积或摩尔数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如果不采用这种定量关系会有何结果?如果过量会有何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实验时准确定量量取所用的物质。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遵从环保观念,避免了浪费。
再次,从实验材料选取方面进行培养。实验时选择好物质后,要引导学生探究在反应时加入该物质是何状态?实验时的温度变化范围是多少?压强有什么要求?是否需要催化剂?若需要,需要何种催化剂?该实验的条件是否苛刻?为何苛刻?建筑施工论文由此学生会动脑动手查询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实验。
从实验反应原理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后,还要耐心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我们打破常规,将实验所用药品、仪器等全部分类摆放在公用台、公用柜上,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思考,按需取用。一改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把所用药品、仪器都分发到每组,告诉学生实验装置和仪器如何连线等现象。彻底打破学生不加思索,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完成实验的局面。这种从实验反应原理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亲自动手的能力,为学生动手装置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从实验装置原理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装置原理也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依据,它包括仪器和装置的选用、仪器的配套组合方式、仪器的连线顺序。我们也可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是仪器和装置的选用。学生根据前面对实验反应原理的探究,知道了反应材料和目标产品的物质状态、定量关系、反应条件等,老师就可以引导其选用仪器和装置。探究选用这些仪器的原因,其他仪器是否可以代替?这样学生经探究思考后,可以初步选出装置和仪器的种类。
其次是仪器的配套组合。在初步选出仪器种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大小与规格的选择和调配。探究调配组合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探究若调换或借用其他规格型号是否可行等。由此,可进一步确定所用仪器的型号规格。
再次是仪器的连线顺序。引导学生探究所选仪器应按何位置、何顺序安装连线?思考为何按此顺序?若拆除时按何顺序?如若不然会怎样?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把所选仪器进行正确的连线,完成实验装置。
4 从实验操作原理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操作原理为实验操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选仪器及装置制定的操作活动。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从实验操作步骤上,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时需要遵循什么操作原则?探究有哪些实验操作步骤?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步骤顺序?如果把其步骤调换会有何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具体操作、动手实验。
从实验注意事项上,引导学生对注意事项的思考探究,是培养和完善其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收尾的一步。在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中,都要探究应该注意的问题,哪些一定不能做?不能做的原因?都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这样学生才可能具有完美的实验操作,以达到实验目的。
从实验安全措施上,引导学生避免实验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评估风险的大小,做好防范措施,指导其制定出安全可行的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全方位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全面性,能提高其动手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

浅议在科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
生占5.7%,高中生占2.9%。目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启发学生对一些现象进行质疑,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事实上,光靠一节、两节课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系统性,对学生长期地培养、训练,才有效果。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质疑”撑开一片心理安全的蓝天,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并在解决问题中
再次质疑,这是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质疑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氛围很重要。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环境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激发产生质疑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1.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准备一本质疑记录本,记录自己在课中提的和想要提的问题,记录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预习课文和课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平时,努力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家长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
如果学生的问题偏离较大,避免一棍子打死。或给他留点余地,或把问题向正确的答案引领,或请学生补充、修正。如在上《磁铁》一课时,我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其中一个学生
答:“剪刀!”引来了学生的一片哄笑,我及时地止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说:“一般剪刀上是没有磁性的,不过,这个同学的想法有创意。假如,剪刀上有磁性,有什么好处?”顿时,回答剪刀的学生笑了,同学们讨论开了……
3.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
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向“教科书”提问,向“真理”、“科学结论”提问,并鼓励学生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那些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往深入思考。教师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质疑。同时,高质量的提问,也是学生继续质疑的动力!
二、调整预设方案,质疑生成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预设方案,质疑生成,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教师也一样,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教学目标可“升降”,寻找质疑的切入点
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预设学生可能要考虑的问题。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机制,接纳始料未及的资讯。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做一辆纸车》这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先由学生交流纸车的材料与制作过程,然后再利用课下时间制作,最后进行滑行竞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十分全面的,无论是制作还是选材都十分认真,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如何使纸车滑行更远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改变计划,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车应当轻,越轻则车子越容易滑行;有的认为车子重一些好,这样有惯性;有的同学认为
车的形状应是流线型,便于减小空气阻力……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欣喜不已。
2.教学过程留“时空”,保留质疑的延展性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预设时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过程预设要留“时空”。空间,是问题生成的前提。它包括从起点到目标之间的空间、环节之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前两类空间是课前预设的,第三类空间需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而调整是可以通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培养计算的迅速、简捷性 多数学生在计算中不用简便演算法而仍用常规演算法,原因不是不会简便演算法,而是没有想到简便演算法。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克服习惯心理,增强简算意识。如:计算2.83+0.34+0.17+1.66。(1)多数学生按照顺序逐一相加求和。(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原式=(2.83+0.17)+(0.34+1.66)=3+2=5。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按照顺序计算,每步得到的和都是小数,计算麻烦,易错;而运用加法结合律计算,结果都是整数,好算,不易出错。通过比较找到了简捷的方法。实践证明,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价有助于增强简算意识。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计算的灵活性表现为在计算中方法灵活、过程灵活、知识运用灵活。我们经常发现,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于一种演算法,他们能迅速地从一种演算法转到另一种演算法,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如计算27-8,看起来,这是一道十分普通的退位减法,似乎迸发不出思维的火花。但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想出了两种演算法。一种是数小棒,从27根中拿走8根,剩下19根,27-8=19;或拆开减数,27-8=27-(7+1)=27-7-1=19。另一种是拆分被减数:(1)将27拆分为20+7,用20-8=12,再用12+7=19;(2)倒过来减:用8-7=1,再用20-1=19。因此,要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必须打好知识基础,弄清算理。培养计算的灵活性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有意义的的演算法,来提高计算能力。 三、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2、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检查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检查、验算的意识,指导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不规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有的学生经常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把0写成9,把27写成72。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子号。对于书写差的学生,让他们去练字,最终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或不抄错题。老师的书写尽可能以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神往,自觉做到认真书写。 4、建立错题集。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学生们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在学习中不注意总结积累所致。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专门记录每次作业或测试中做错的题目。不仅记录错误的解题过程,而且在旁边写出出错的原因并加以订正,这样对错误加深了印象,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避免做题错之再三的现象。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经常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在数量上要有密度,时间上讲求速度,内容上要灵活。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运算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