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10-16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解析:
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秋日胜春朝”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象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
第二首: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指出秋色是明净清白的,有红有黄,略有色彩,不时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冷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度,令人肃敬.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清入骨”是他溶心境于秋色的切入点,也正因为“清入骨”,这才会看得透彻.
这两首《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第一首写秋日晴空,赞秋气,第二首写秋日山野,咏秋色.空间由天上到地下,视点由白鹤到红叶,白鹤与红叶两相对照,色彩对比强烈,色调鲜艳明快,生动地表现了秋日明亮清爽.第一首的结尾虽为景色,但不是止于景而是引申为意象;第二首的结尾偏重于对秋日的说明,那使人沉醉冥迷的秋色秋光是那样令人骨峻神清,具有凌凡傲俗的品格.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秋词二首》在构思上另辟蹊径,在艺术风格上又能独树一帜,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它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