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萨姐出品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


上天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是啊,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母亲则会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只能活在夹缝中喘息,最后变得叛逆和失控。


假设,家庭的本质代表的是“爱”,教育的本质代表的是“规矩”。


因为妈妈和爸爸的思维偏向不同,通常,妈妈更容易感性一些,爸爸则理性一些。


在家庭里面,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


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 社会 的规则、规矩”,所以,将来引领孩子,从家庭走向 社会 ,爸爸的责任往往大过于妈妈。


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都是,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几乎很少时间关心孩子学习,甚至以己工作忙为原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妈妈便不得不承担起这一份责任,有很多妈妈,不光有工作,还得承担家务,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难题,硬生生把妈妈逼上焦虑的局面。


所以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现状都是:“总是缺席的爸爸、容易焦虑的妈妈,和不听话的孩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夹缝里的孩子越来越辛苦。


01

爸爸的缺席,孩子难以拥有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 情感 方面的缺陷。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这些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美国婚姻问题专家统计显示: 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在婚内出轨,与母亲周春红离婚之后,很快就和另一个女人王瑶再婚,生下了女儿朱晶晶。


在朱朝阳的眼中,父亲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考中学、生日、探望爷爷奶奶。就算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父爱仍旧是缺失的。


朱永平除了给钱之外,对朱朝阳的生活很少过问,就算是儿子得了全校第一的好事,他也是从牌友口中无意间听回来的。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领路人。



但父亲重组家庭后,朱朝阳的世界里父亲只剩下背影。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朝阳的信念逐步崩塌,将自己羡慕的妹妹推下高楼,最终误入歧途。


最后父亲为保护儿子而死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缺失是多么严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了一些 社会 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的人生观教育的机会。


02

妈妈的焦虑,让孩子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当然,父亲缺席的最直接后果,是收获一枚焦虑暴躁的妈妈,然后紧接着可能就是家庭的解体。


总之,丈夫的缺席,真的会将一个女人逼疯,但父母犯的错误,买单的却总是孩子。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四川眉山一位妈妈,因责怪女儿不好好吃饭,45秒内掌掴3岁女儿9次。



在这短短45秒内,她不断扇打孩子的脸、背、手,甚至好几次将孩子打倒在地。


最后被当地妇联约谈,甚至被多个部门教育训诫。


多年以后,小女孩也许会忘记这件事,但妈妈带给她的那种恐惧与阴影,却可能伴随她一生。


其实这位妈妈,原来并不是这样,那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子呢?


她真正崩溃的来源,是经年累月丈夫的缺席,导致情绪的积累和崩溃。


当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遇到事情没有人商量只能自己做, 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自己的自由,长久下去被压得喘不过气,焦虑和怨气没有一个出口,所以只好靠打骂孩子来泄气。


记得有一次朱丹在微博上发飙,起因是动画片描述的妈妈形象让她生气。



看到她这么一说,我回想了一下,还真是。


《大耳朵图图》里妈妈就时不时发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脾气暴躁的总是妈妈,《樱桃小丸子》里因为成绩不满发火的,也总是妈妈......


虽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但这生活带来的赤裸裸的真相,真让妈妈们们感到心酸。



为何妈妈们总是那么焦虑?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分担。


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从而还引发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或叛逆,或情绪失控,或过度依赖,甚至进入那种拒绝成长的状态,没办法 探索 社会 和融入 社会 。


03

父母完整的爱,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 健康 的土壤。


这土壤里,有爸爸的陪伴,更有妈妈的从容。


因为只有父母的参与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 社会 化发展,更好地成为自己。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爸爸缺席,妈妈们焦虑”的家庭相处模式的话,需要爸爸妈妈的相互配合与接纳:



你最应该亲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


无论多忙也要给夫妻两人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如看场电影、吃顿大餐、甚至出去 旅游 等。


要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


这不是自私,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减少父母对孩子的爱。


只有当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到孩子。


而且当妻子感受到丈夫的爱,也会慢慢放下焦虑,用更加温柔和坚定地爱去感染孩子。


2、尊重彼此的 育儿 理念和方式



被批评的爸爸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和愤怒,久而久之 育儿 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打击,变得自暴自弃:“反之我做什么都不对,与其被骂,不如什么也不做。”


其实爸爸也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要允许父亲对孩子的这种爱的流动。


育儿 方式的分歧,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妈妈需要从家庭中适当释放自己


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围着灶台、孩子转,这样长久下去,家庭关系很容易失去平衡。


矛盾、怨气、争吵接踵而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没有幸福可言,反而容易被母亲一厢情愿的付出给绑架。


记住女性的价值感不仅仅来源于丈夫和孩子,还应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只有一个不盲目逞强,能够自我尊重,自我放松的妈妈,才能让孩子也感到轻松。


当自己越来越优秀,夫妻关系越来越和谐,孩子成长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和快乐。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的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工作再忙再累,也应留出固定的亲子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放风筝、玩玩具、登山、游泳、夜晚吃完饭和孩子一起散步、谈心。


出门前和孩子认真道别、回家后一个暖心的拥抱、睡前花10分钟讲一个晚安故事等。


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哪怕短短的几分钟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从中得到滋养。


关心体贴妻子,不要忘记了做丈夫的责任,不要让她感觉孤立无援,懂得帮她分担一些家务、和她一起探讨问题、愿意花时间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04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经营,靠的是夫妻双方的付出和热情。


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个身心 健康 、性格乐观、人格发展健全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地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一个不缺席的爸爸,给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并将伴随和保护孩子一生。


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用平和的心绪,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柔的 情感 ,在孩子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


爸爸爱妈妈,妈妈尊重爸爸,父母合力,一起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相信,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总会得到岁月的特殊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