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4-04-01
中央集权在中国最早出现与秦,繁荣与汉武帝时期,早期中央集权是为了避免周王朝分封制度的陋习,分封制度将统一的国家分成若干个诸侯国,几代下来疏不间亲相互攻伐且礼崩乐坏。所以,秦始皇将天下分为州郡以替代诸侯国,统一度量衡文字等等使得全国得以真正统一,政权得到真正巩固。
在汉朝时,是用的一半集权一半分封,无论是同姓还是异性的诸侯王,在对待自身利益的时候都选择了与汉朝中央对抗的态势,所以在景帝末期,景皇帝就意识到国家不可能永远设立大的诸侯国,于此同时匈奴不断进犯,南越国对大汉又虎视眈眈。武帝时期,儒家首先提出尊王攘夷之口号,通俗讲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攘除外患必须要尊王,搞好中央集权,使得中央的意志能直接迅速的执行,且不被内部各种势力掣肘。在刘彻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下,首先是闽越内迁归属汉王朝民族融合,其次是北击匈奴,使得匈奴一分为2,其中一部分继续北逃,另外一部分则选择与华夏民族融合。
以上都为联系历史佐证,以下为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与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关系,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就在与大政方案高度集中统一,在处理针对性问题来相对反应速度较快,国家可以调动一切的资源来为某一件时政服务。具体分析,首先以春秋秦国做例子,商鞅变法之前,秦为西北小国,由于松散的分权制度,导致民间经常出现乡斗,还常受西边犬戎侵扰,人口锐减,几带君王都是与犬戎战争时战死,商鞅变法后,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取代,中央集权取代了松散的分权制度,兼并犬戎的地盘吸纳犬戎羌匈奴等少数民族,周旋于三晋,最终统一了中国。
若非,中央集权,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将被分散在各个松散的分权环节,甚至各个分权的对立会成为0和博弈,大国的精力都被内耗掉了。
在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同是尊王攘夷的武帝时代末期,由于军队的奖励体制,导致由军功封的侯伯不记其数,经过大战后的国家贫瘠不堪,无力供养这群功勋,说是国家其实,土地人口都被侯爵瓜分殆尽,中央集权的根本依然动摇,武帝死后政局混乱,若非霍光辅政,大权必然旁落,国将不国。
再举一个大胆的例子,若我们将南宋时代的中国,看成一个被分权为 辽 金 蒙古 西夏 吐蕃 大理 南宋等若干个小个体,从一方面看,若各个小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如何会被蒙古兼并;从另一方面看,若各个小的个体能统一完成一个目标,那么蒙古又何必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兼并战争,浪费巨大的资源,生命来换取一个发号施令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