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行思】落地生根,激活课堂——《我的叔叔于勒》听课有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落地生根,激活课堂

                ——《我的叔叔于勒》听课有思

                          岐山三中      侯会芳

这一节是青年教师姜燕的课,她上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统编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说描写若瑟夫一家朝思暮想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于勒回家,可当他们意外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讨生活的穷光蛋时,断然拒绝相认并远远躲避。于勒的贫富变化是菲利普夫妇“变脸”的晴雨表,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小说人物语言特点鲜明,人物内心活动揭示深刻,人物性格刻画细腻,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假恶丑,用线索人物若瑟夫彰显了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姜燕老师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理清小说情节,品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勒来信中的矛盾,探究小说主旨。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课堂主要环节如下:

一、复习导入。1.回顾故事情节: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基于上节课对课文内容和人物的了解,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多学生回答:关于亲情的故事。)

二、课堂置疑。再读课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于勒的第二封来信:"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看看这封信有什么矛盾,从中洞悉于勒真实的生活处境。(批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三、“我”眼里的叔叔。

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师范读,生展示读,读出情感的递进与变化。

2.假如你是若瑟夫,省略号后你想再说些什么?(叔叔,你跟我们回家吧!)可是,“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菲利普夫妇不说话,姐姐们不说话,若瑟夫为什么也不说话?

3.补充开头与结尾,师生一起边读边品。十几岁的你们都能发现那封信的破绽,你觉得菲利普夫妇发现这封信的问题了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去词法比较品析句子:①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关键词:“竟”“唉”)②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关键词:“就知道”)

四、探讨主题。要求学生再次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只有批判吗?1.透过人物看社会(抓住关键词“惯例”“冷冷的”)。2.对亲情对人性的呼唤。3.再读若瑟夫的话感悟小说主旨结课。

本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课文虽然篇幅不是太长,但双线齐下(明线为菲利普夫妇盼归,暗线为于勒生活的贫富变化),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听罢姜老师这节课,我感触颇多。

1.单元目标的落实。本单元目标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细读单元目标之后,不难发现单元目标将小说的要素与相应的方法指导结合在一起提出要求:即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教学时,姜燕老师紧扣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分别化解到两个课时中(情节与人物形象主要设置在第一课时,主旨探究主要安排在第二课时),认真落实于每一节课,这样的安排巧妙合理又很有实效。

2.借鉴与重构。研读名师课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名师课例进行各种尝试。不过借鉴不是照搬照抄,因为名师课例虽设计精巧出奇出新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课堂。借鉴时一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二要注意自己的教学风格,三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重构。姜燕老师这节课就是如此。对于勒叔叔来信矛盾的探究是借鉴了名师经典课例,但对文本关键词品析时的带入式感情朗读、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多角度深挖主旨都注重了自我重构。因此,这节课既有设计上的新颖独特,又有落地生根的语言品析,不空不虚,实实在在。如果我们借鉴重构的时候把步子再放开些,第一课时就以于勒来信矛盾入手,然后由来信矛盾梳理情节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由来信矛盾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由来信矛盾挖掘小说的多元化主旨,逐步深入延展开去,课堂会不会更紧凑些,学生会不会更活跃一些呢?

3.阅读与对话。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眼里的叔叔”这一环节补充开头和结尾时,刚一开始,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点不知所措。姜燕老师便展示了几个关键词句,运用去词法比较品析句子:①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关键词:“竟”“唉”)②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关键词:“就知道”)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展开师生对话,寻找于勒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通过重点语句与关键词品读,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对话的抓手,使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了内容与基础,课堂阅读教学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