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方孝儒(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原文】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ㄖㄤˊ攘)[1]之。病幸已,馔(ㄓㄨㄢˋ撰)酒食,持其资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ㄩㄣˋ运)[2]其诞,瞷(ㄐㄧㄢˋ见)[3]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鸣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ㄘㄣˊ涔)岑[4]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鸣其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叫越巫,他对外声称擅长驱鬼,只要有人病了求助于他,他就会筑起一个坛场,然后自己站上场中央,吹号角摇铃铛,边跳边叫,跳的是一种叫做胡旋舞的舞步,他说是可以驱鬼治病、消灾解难。如果病人的病碰巧好了,他就会向病人的家里要吃要喝要钱;如果病人的病没好,甚至恶化到死了,他总是推托责任说是别的原因,从来就不承认是自己的错,他还是常常向别人炫耀说:「我最擅于驱鬼了,没有任何鬼敢跟我抵抗。」

村里头有一群不良少年,对越巫这种做法相当不以为然,于是他们决定要趁越巫夜晚从这个路上经过时,好好吓唬他一番。他们五六个人埋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距约一里左右,等越巫经过就投下沙石吓他。越巫被这么一吓以为真的有鬼,立刻吹号角摇铃铛,边吹边跑,害怕得不得了,头也开始胀痛起来,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儿了。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几步,心情刚平静下来,树上又开始落下沙石,这回他还是继续吹角摇铃,吹的已经不成音,跑的也就更急了。再往前跑几步又是同样的情况,他已经吓得双手发软,恐惧万分,号角已经吹不出声音,然后号角掉到地上,摇铃铛时因手颤抖而掉到地上。他只能够大叫著往前狂奔,但是他听见自己跑步声,以及周围环境发出的声音,都以为是鬼叫的声音,所以更加歇斯底里地哀嚎求救。就这样折腾到半夜好不容易回到家,大哭大喊地敲著门。妻子开门问他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越巫已经抖得舌头都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指著床上说:「快,快扶我到床上去,我遇到鬼了,今天活不成了。」果然一躺下就因为胆囊破裂,全身呈蓝色而死。越巫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遇上的根本就不是鬼。

【注释】

[1]禳:去除﹑解除。

[2]愠:愤怒、讨厌。

[3]瞷:窥视﹑侦察。

[4]岑岑:烦闷、胀痛的意思。

【注】文章通过越巫装神弄鬼,自欺欺人,最后自受其祸的故事。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越巫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也必将害己。

【作者】

方孝孺(之二)(1357年-1402年),也写作「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南明安宗追諡文正,明朝江浙行省台州路宁海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其书斋名逊志,蜀献王改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后因参与组织削藩、反对并拒绝与朱棣合作,不屈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