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系是被宇宙Ⅲ型智慧生物改造过的?不然这个环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1950年,天文学家阿瑟·霍格(Arthur Hoag),发现了一个他“看不懂”的天体。由于当时设备性能的限制,成像还不是非常清晰。在模糊的成像中,他看到一个好似土星的有环的巨大天体。显然那不是土星,也不是一个有环的行星,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霍格将它描述为一个“完美环形”,几乎完全的对称性令他非常惊讶。

  霍格当时给出了他的三个假设:

  1、这可能是一个由中心大质量天体造成的引力透镜现象,周围的环形是引力透镜扭曲了背后恒星的光线而形成的。

  2、这可能是一种拥有新型形状的星系,与已知的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都不同,它是一个完美的环形。

  3、这可能是望远镜坏了,有灰尘吸附在镜头上,或者某些部件损坏,从而出现了光晕造成的假象。

  其中,第二种假设霍格认为是最靠谱的。他将他的研究告诉了其他的科研小组,希望通过群体的力量来解释这一现象。科研小组经过观察、讨论,认为既不是引力透镜现象,也不是望远镜故障,而确实是星系。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它究竟是一个星系还是两个星系?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星系的外环和内核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科学家们虽然提出了种种假设,但都无法自圆其说,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只得将它定名为“霍格天体”。

  时间来到1987年,彼时望远镜等观测设备的性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一个研究小组将两架望远镜对准了霍格天体。他们发现,霍格天体的外环和内核具有相同的旋转方向和径向速度,这意味着霍格天体的外环和内核之间虽然有着巨大的空隙,但它们是相关联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星系。

  研究小组利用获得的观测数据,使用排除法,将之前的种种假设逐一排除。首先排除了引力影响假说,霍格天体并不是由附近其他星系的引力持续影响而形成的,因为在霍格天体附近并没有发现其他星系的存在;随后又排除了星系碰撞假说,霍格天体并不是由两个星系碰撞而形成,虽然星系碰撞有时会形成圆环,宇宙中的另一个星系“车轮星系”已经被证实是由两个星系碰撞而形成,但车轮星系和霍格天体在形态上是不同的,对无线电波的观测也表明,霍格天体在过去的10亿年中并没有吞噬一个更小的星系;最后还排除了棒旋星系演化假说,因为棒旋星系的中心是盘状的,而霍格天体的中心是球状的,星系演化的过程中,核心不太可能从盘状演变为球状。

  最终,研究小组提出了自己的假设:霍格天体早期经历过一场“重大吸积事件”,它与另一个路过的星系相互作用,但并没有发生碰撞或合并,而是从路过的星系中吸收了大量物质,只有如此规模的吸积过程才最有可能形成星系级别的环形。而且这一重大吸积事件至少发生在20-30亿年前,因为在霍格天体周围并没有观测到其他结构性残留物,岁月的流逝已经抹去了那一惨烈的吸积过程。

  不久之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将镜头对准了霍格天体,获得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图像。从图像中可以看到,霍格天体的对称性令人叹为观止,中心是由年龄较老的黄色恒星组成的星系核,周围环绕着一圈气体和尘埃,那里正在形成着年轻的蓝色恒星。巧合的是,在核心和外环的夹缝中,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更加遥远的环状星系。也许,超级对称的环状星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少见,毕竟我们人类所观测到的范围只是宇宙一隅。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霍格天体是被高等智慧生物改造而成的,它早期只是一个普通的螺旋星系,但其中孕育出了一个或多个高等智慧文明。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达谢夫提出了卡尔达谢夫指数,将文明划分为三个等级。Ⅰ型文明是行星文明,可以控制和利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并具备行星际殖民的能力,我们人类尚未达到这一标准;Ⅱ型文明是恒星文明,可以控制和利用所在恒星的全部能源,并具有恒星际殖民的能力;Ⅲ型文明是星系文明,可以控制和利用整个星系的能源,包括黑洞。这个等级的文明在物理定律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超乎想象的能力。也许这个最初的螺旋星系,被其孕育出的高等智慧文明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汲取星系核的能源。

  无论如何,霍格天体都是目前人类认知中的一个异类,未来终有一天,我们会彻底揭开它所蕴藏的所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