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如果曹操也有后悔的事,恐怕将曹植推上政治舞台要算上一件。

建安十五年,铜雀台上,当各位文豪才子还在苦思冥想,不得佳句的时候,18岁的曹子建大笔一挥写下《登台赋》,第一次惊才绝艳的登场。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曹操大为赞叹,至此将他推上高台,作为接班人重点培养。

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说过一句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是谁?如果诗仙李白要发言,绝对会说,“你们尽管崇拜我好了,我只崇拜谢灵运”,简而言之,曹子建就是偶像的偶像,“八斗之才”,从此名贯天下。

与曹丕的清淡婉约不同,曹植的诗风向来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百般风流千般念,千言万语道不尽。

掩盖在他的文华之下的还有曹植渴望奔赴疆场,一展抱负的雄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虽然少年时,也随父东讨海贼北征乌桓南征刘表,可终究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因为年幼,多次被留在军后。

读他的《白马篇》,那种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决心,是曹子建心声的自然流露。

没有军功,却丝毫不影响曹操对他的喜爱,他多次表示在诸子之中曹植“最可定大事”,俨然已把他当做了立储的不二人选,还不断地把建功立业的机会送到他面前。

可曹子建文人风骨,不拘礼法,和他的兄长曹丕的严谨沉稳相比,在政治上根本不是一个段位。 赤子之心的子建又怎么看得透其中的魑魅魍魉。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若是曹丕,估计早已闻弦歌而知雅意,大展拳脚。可是曹子建仍然纵情诗文,饮酒作乐,毫不节制。曹操得知,火冒三丈。

建安二十二年,他干了件大事,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爪哇国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对曹植也越发失望。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是曹操给他的最后机会!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曹操已经绝望,立曹丕为太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曹植错了么? 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他错了吗?不,他错在,不该参加这场豪赌! 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不合格的。在捭阖纵横的政坛上,不仅需要敏捷的思维,傲人的才华,更需要沉稳不失,恭谨自持的气度。而曹子建,天纵风华,是当时士人阶层的领袖,如果曹操慧眼,让他去文协,当个主席,从此清歌裘马,好不快活!何必去淌政治这趟浑水呢?

世事如棋局局新,当不了执棋者,就逃不开被摆弄的命运。

曹操是有远见的,不能当太子,就做个普通人吧。他不惜亲手斩断他的羽翼,先后除去了崔琰,杨修……,虽然残忍,却是为了保他的命啊,知子莫若父,失去了所有的曹子建,于曹丕不再具有任何威胁。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多么伤心失意的人儿。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曹子建,文风也直转而下,飘零孤寂的下半生,也只能靠些许文字抚慰自己的孤单寂寞冷了。最后连自己的命也要靠一首诗来挽救, 七步成诗,字字泣血!

煮豆持作羹 ,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含沙射影间又感人肺腑,不得不说是妙入毫巅,一下子就戳中了曹丕内心被野心蒙蔽后的最后那点柔软。他或许想到了少年时,两兄弟骑马比剑,踏歌而行……

走吧,走吧,离得远远的,恨只恨你生在帝王家。曾经的意气风发,酒酣淋漓之时泼墨挥毫,如今只能借酒浇愁罢。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