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第9篇·控制型人格·2.16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控制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对事、对人产生影响力。            渴望拥有控制感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这份影响力,这种力量感的追求。

以对控制感的过度渴望为核心特征的一些人格障碍:比如自恋性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生活中这些人更容易成为关系的施害方。也会在接下来章节来讲解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和助他方法,帮助我们在控制感这个变量上获得更多的平衡。

解控制感的来源和心理机制,帮助大家了解为什么当健康的养育缺失的时候,会产生过度的控制欲,和过度的被控制欲。            虽然表面上“控制感”和“被控制感”会看起来相反,其实它们本质一样,是两种相生相息的心理需求。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人对控制的渴望是极其正常的,因为人的安全感来自于控制感,心理学上把这种控制感称为是对未知的可控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of the unknown),生活中充满很多未知,而面对这些未知,可控可预测感越强,安全感越大;可控可预测感越弱,则安全感越少,人心也越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人都追求控制感。 这一点甚至从生命最开始就可以看到,比如婴儿通过大哭让养育人将注意力给予自己,通过自己一点点有限的力量去获得对父母的掌控,获得生理心理的满足,体会到安全感;再大一点到童年时期,每一次耍赖不听话,每一次哭闹不愿意和父母分开,也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尝试获得对父母的掌控,如果他们的 不安和痛苦被回应,被给予温和的看到和对待,他们也会更加确定父母是在意我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孩子,掌控成功再次转换为对安全状态的感知。

因为当一个人没有基本力量感的时候,被控制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安全感,尤其当施予控制的那一方拥有被控制者,所钦佩或渴望的优势/特质/资源的时候,因为至少自己不用体验恐惧,迷茫和绝望,至少努力的目标是清晰的,也就是“只要我按照控制我的人的要求去做,我就有可能得到认可,肯定,接纳,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被爱的感觉”。

无法离开残缺的婚姻,或者控制不住自己不断追求更高权力,更多金钱,或者过度的追求和在意他人的认可和夸赞,无论这个人是谁,都想得到对方的欣赏和羡慕,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力感和脆弱感,他们因此需要“被控制感”,因为只有被他人或被某一个评价标准控制的时候,他们才可能通过满足这个人或这个评价标准而让自己体验安全感。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深不见底的追逐,无论拥有多少,还是感到不够。无论得到多少肯定,他们依然担心下一个人,下一个更权威的机构或群体不能给予自己认可,他们的生活往往很累,更容易受到焦虑症,厌食症等的伤害,长期的压力激素过量分泌,也增加他们身体患病的可能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没能发展出成熟稳定和独立自由的人格, 没有找到某种可以自洽,而且让他人受益的对生活意义的解答 ,都会很容易陷入过度控制的状态中。只是从一个时间点看的话,有的人会过度控制他人,而有的人 会过度控制自己 ,但正因为“控制感”和“被控制感”其实相生相息,就导致了这两个状态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会相互转化。我们在面对权力更大的对象会极度需要被控制,而面对权力更小的对象会极度控制。

她在“为你好”的规劝之下安于被控制的生活,为了维持和谐,也学会了高度自控,这一切看上去都很好,直到她做了妈妈的那一天,面对比她权力更小的孩子,习惯了被控制的米兰达就 将被控制等同于安全感 ,。  她拒绝面对现实生活的多样化挑战,坚持拿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来要求孩子,养育的过程不是互相挑战共同成长,而是她一边执着的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中,一边执着的控制着儿子的行为和想法,甚至他的穿着,活动,交友。从儿子出生到上高中前,米兰达每天都对他的生活事无巨细,直到11年级的儿子陷入深度抑郁,寻求自杀,才是全家震荡之中来寻求心理治疗,才看到了孩子心理的痛苦和无望,原来根植于上一代人的自我压抑和对安全感的片面解读。

说完了控制欲的心理机制,我再来介绍一下高控制型人格在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司,恋人,甚至是父母,你会不知不觉地处于一种“被爱绑架”的境地。对方经常会说:“这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等等,你觉得内疚,觉得还不不至于只想要逃离。在日常的相处中,发展出一种“一切都要顺着对方的意思来”的相处模式,你虽然不断的告诉自己这是ta爱你的表现,看重你的表现,却会感到更加的困顿,更没有信心,没有可以释放的潜力。

①让他人感受到隐秘的威胁。他们并不会说:“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杀了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让你感到焦虑、彷徨、感到在他面前低人一等;

②让他人有内疚感。他们会让自己看起来比你更占据道德高地、比你更弱势、比你付出更多等等来让你感到内疚感,并且受到内疚感的驱使,心甘情愿为他们做事情。

③假装无辜。当他们做了一些只要认真分辨,就能看出他们在使坏的事情之后,能够通过巧妙的说辞和表演,让人反过来觉得他们是无辜的。

④扮演受害者。有时候是扮演受害者的同时诋毁真正的受害者。比如说,企业主明明拖欠了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付出劳动却得不到回报,不得已而,企业主却公开宣称,这些工人都好吃懒作,生产的产品大批量不合格,导致订单被取消,拿不到尾款,我并不是故意拖欠,而是实在拿不出钱来,我已经在卖车卖房地凑钱了……等等。他们否认自己的责任,惯常逃避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尤其在未来讲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时候会有具体介绍。

总之,对于内心安全感力量感极弱的人来说,其他人要不是被自己控制,就是来控制自己。也难怪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自己陷在竞争攀比的无限焦虑之中,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的,更不可能袒露脆弱性,也因此无法真诚。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对象就是高控制型人格的话,你会更容易陷入低自尊,过度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的状态,甚至有更大可能罹患心理、情绪上的障碍。因此,与高控制型人格的人相处,首要做的是,要识别出对方是不是高控制型人格。

这并不需要有高超的识人能力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看人看行为”。如果一个人,你和TA互动的过程中,你总是在按照对方的方式行事,甚至内心不舒服、想拒绝了,结果还是在按照对方的方式行事;如果对方总是不接受任何拒绝、否定的答案;如果对方很少给出直接的回应与回答,总是在找借口,并且找借口的结果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经常体验内疚,感觉苦闷;尤其是在你跟对方沟通表达后,依然毫无改变的话,就可以断定对方是高控制型人格了。

无论你和这个高控制型人格个体处于一种什么关系,或者你本人就拥有高控制型人格特质的话,你 唯一的做法就是去完善自己内心的核心价值感,同他人建立明确健康的边界。 健康的边界建立是极其艰难和具有挑战的,但却具有重大意义,浅层作用是你可以和对方的相处中避免被操控、避免被甩锅;比如你可以在对方做了一些隐蔽的冒犯行为之后 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 让对方了解你的界限 。在未来对于高控制型特质的描述中,我会以本章的心理机制为基础,继续跟大家分享建立健康边界的方法论和使用技巧,对控制欲的管理进行更深刻探讨,分享给你更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第1,控制型人格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因为个体的发展需要力量感,每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追求自己渴望拥有的控制感,而健康的养育模式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他们的力量感稳定,因此只对自我进行适当控制,对他人对多样性保持好奇和尊重;而当这种健康养育没有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两种状况:过度的控制欲,和过度的被控制欲;第2,高控制型人格的人会让你觉得内疚和羞耻,他们非常擅长操控别人,同时也有非常多的隐形攻击行为;第3,我们可以通过看人看行为的原则来识别出对方是不是高控制性人格,与高控制性人格的人相处,我们需要建立明确健康的边界,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被操控,如果你自己就有可能去控制他人的话,那就更加需要和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去填补自己内心不安全的力量匮乏感,帮助自己减少患上过度控制而导致的人格障碍的可能性。

关于控制型人格,今天就讲这么多,在未来的第三章节中,我还会继续讲到高控制感类人格障碍,欢迎您继续关注。我是韧心旎,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