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女人总是跟坏男人在一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前文说到,简单是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御,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很好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人,以此回避掉自体虚弱所带来的糟糕感觉。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过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与‘坏人’在一起的好处

首先强调一下,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所谓“好人”和“坏人”都是应该加上引号的。

“好人”总是和“坏人”在一起,可是“好人”难道仅仅是在追求被虐吗?或者只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道德自恋吗?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好处。

套在“好人”身上就是“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是为了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的好处,“好人”常常不能拒绝“坏人”的盘剥,因为看起来很简单的拒绝行为,背后藏着让“好人”惧怕的东西。

我们以此来做一些分析。“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武老师认为有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

1.大家都同情“好人”,哪怕是不喜欢“好人”,敬而远之,仍然会对“好人”报以同情。

2.“好人”和旁观者都容易觉得,问题都是出在“坏人”身上,“好人”与“坏人”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坏人”导致的。

“好人”、“坏人”与旁观者,就此组成了一个三元关系,“好人”在“坏人”那,丧失了很多利益与好处,而在旁观者那,以及“好人”自己心中收获了一些同情分。

如果旁观者足够庞大,那么“好人”还能借助旁观者的同情将局面扳回来。

3.“好人”还有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处,那就是保持关系的继续。“好人”很担心一旦发起攻击性,关系就会丧失,而自己就容易就陷入孤独中。

以上这些好处,都是很容易被分析出来的。除了这些好处,还有一个隐蔽的好处,那就是借“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社会领域中的权利规则

武老师将每个人的空间分成两个领域:以亲密关系为主的生活领域,核心规则是珍惜;以工作关系为主的社会领域,核心规则是权力。

怎样才能在社会领域把握好权力规则?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也就是攻击性。

一谈到权力,我们都容易觉得暗黑,那么要把握好权力规则,对一般人而言,就意味着要进入暗黑的世界,这会让我们惧怕。

所以,很多人期待过简单的生活,彻底不理会权力规则,彻底不理会人性中的黑暗,而追求单纯的真善美。

如果世界真能这么简单就好了,如果就守着珍惜规则,去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就好了。但可惜,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首先,如果你只使用珍惜规则,而不使用权力规则,那么,就很难在现实世界中生存。

其次,即便在私人领域的最核心部分——亲密关系中,也仍然存在着暗黑的权力之争。

武老师的一位朋友是位女性,她总想着靠一颗单纯简单的心走遍世界,她的所作所为总让武老师想到一个词——天下无贼。

可是,她选了一个非常复杂自私的人做丈夫,对她做了各种剥削和控制。前文讲了很多这样的关系,这看起来很危险。

但武老师认为也有合理之处,善于使用权力规则的配偶,可以帮这个抱着“天下无贼”态度的人,去对付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贼”。

也就是说,这个回避了权力规则的人,要借助这个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人,来保护自己,并帮自己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权力利益关系。

相对而言,如果是“好”男人配一个“坏”女人,那么看上去就不是那么协调。

因为所谓“好”男人会宅着,而不能有力地去应对复杂的权力关系,而“坏”女人去努力使用权力规则时,也总显得不协调。

相反,如果是“坏”男人配一个“好”女人,那么,就协调了很多。

男人像狮子一样应对外部世界,强有力地使用权力规则,女人则在家中使用珍惜规则,这样的内外之分,就协调了很多。

说到这儿,所谓“好”男人也许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受欢迎了。

不过问题是,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的平衡不好把握,一个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人不仅是进入了黑暗,也可能会被黑暗彻底侵蚀。

于是变成对所有人都使用权力规则,对身边最不设防的那个人也不例外,甚至盘剥更为严重。

两种焦虑

我们还是回到那个简单的说法上: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

这些焦虑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进入黑暗的焦虑,第二种是弱小的焦虑。

先说说直面自己弱小的焦虑。要想使用权力规则,就必须展现力量,而力量的展现,也是一个很深的学习过程。

如果你是一个胆小的人,也来自于一个整体上胆怯的家族,那么这份学习,就相当不容易。

展现力量就是展现攻击性,胆小的人,担心一展现攻击性,就会被强大的他人报复乃至灭掉。受这份恐惧的裹挟,干脆就只表现“善良”好了。

但这种没有力量的善良,其实是讨好与顺从,讨好并顺从强大的他人,让他们不要攻击自己。

所以说“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的同情,还借助“坏人”逃避现实世界的压力,这真是有莫大的好处。

进入黑暗的焦虑

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她的父母人都太好,面对亲人的严重盘剥,不能做出有力且合理的防御措施。

而他和她深谈这件事时,她也容易陷入到僵局中,觉得好像和父母一样,真是什么都做不了。

但谈着谈着,她说她发现每当谈到父母对亲人可能有恨意时,她都产生一份莫名的恐惧,不是对外部的恐惧,而是对内在什么东西的惧怕。

武老师让她安静下来去体会这份惧怕,她的惧怕一下子达到了顶点,她简直是实实在在地觉得非常恐怖。

武老师认为这种恐怖就是太好的“好人”心里的“怨恨”。

太好的“好人”,一直压制着这份怨恨,结果怨恨只能在潜意识中,不能浮现在意识中,而要出现时,就会被“好人”觉知为恨与攻击。

无论是梦中,还是生活中,“好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这是一份外部的恐惧,而且这份恐惧要攻击自己,但试着正视这份恐惧,会发现是来自内部,是“好人”一直屏蔽了的怨恨。

“好人”程度越重,对怨恨的屏蔽时间越久,这份可怕的程度就越重,一旦浮现,恐惧也就越重。

结果变成,越是严重的“好人”,越要使劲和这部分对抗,生怕这份恐惧和自己融合。

具体就表现为超级“好人”们死活就是干不出“坏”事来,就是不能拒绝,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能对“坏人”表达必要的恨。

对胆小的羞耻和面对恐惧的焦虑,在“好人”身上会同时存在,而且严重程度不相上下。

“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所谓打引号的“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

原始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而它之所以不能展开,就是因为这样的两个焦虑:

一是担心一表达攻击性就会被报复,乃至被灭掉;二是担心表达攻击性时,会伤害到所爱的人,而自己也变成了陷入黑暗而不能自拔的“坏人”。

所以,武老师觉得尽管你学习了心理学课程,一再听到弗洛伊德的说法:性与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

而且武老师也在课程中提到,请你活出攻击性,攻击性就是生命力。但其实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不断的练习。

一个孩子最初展现攻击性时也是需要无数次练习,当体验到他不会因为展现攻击性被灭掉,也不会灭掉父母等所爱的人,而后就逐渐地能顺畅地、人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一个成年人也是如此,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同时这需要觉知,觉知打开了对攻击性的封印,但真实的成长需要切实的练习。

课程接近尾声,可能你听到这会说,怎么只做了分析,而不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呢?为什么就不能有具体的一步步的做法,让“好人”按部就班地就把力量活出来了呢?

武老师想因为是焦虑是生命的本质,现实性的焦虑需要在与现实的真实碰触中去体悟。道理说再多,也不能替代现实的真实碰触。

愿我们能练习活出自己的攻击性,而直面这份焦虑。

总结

1.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好人”与“坏人”在一起,是在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给“好人”的好处。

“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借助“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2.把握好权力规则的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也就是攻击性。

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包括进入黑暗的焦虑和直面自己弱小的焦虑。

3.对胆小的羞耻和面对恐惧的焦虑在“好人”身上同时存在,“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所谓的打引号的“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攻击性,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觉知。

思考

我工作中,经常接触到40岁左右的女性,感觉她们每个人都伤痕累累,极其孤独,渴望得到关注和爱。

自认为是单纯善良的人,然后遇人不淑,婚姻中受尽了各种委屈,还在婚姻状态,或者是已经离异。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女人这样,就是总喜欢顾影自怜,看着自己,觉得自己各种善良美好,那结果呢?遇到了各种糟糕邪恶。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好像文中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因为这些“好女人”为了逃避对胆小的羞耻和对恐惧的焦虑,选择了跟一个特别擅长使用权力规则的“坏男人”在一起。

目的就是恐惧冲突和攻击;获得他人的同情;满足虚幻的道德自恋;借助“坏人”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然后真正相处中,发现了这个坏男人的自私、奸诈与无情。

然后接受不了,选择维持婚姻状态,或者是离异,痛苦地挣扎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选择,可是发现,承担不了选择的后果。

我想起了关于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我想到两个小事:一个是工作时,我突然闻到一股臭味,低头一看,原来一个同事脱鞋了。于是我就告诉他,你要不把鞋穿上吧。我很自恋,觉得自己表达了攻击性。

还有一个是,我回老家,弟弟跑来对我说,你为什么一直皱着眉头,你为什么不开心?你要开心。突然想到,我小时候好像也对别人这样说过。我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选择了更舒服的方式,也就是按照习惯,从小养成的应对方式;

有的人选择了更正确的方式,知道自己长大了,有力量做判断和选择,不需要一个“坏人”来充当保姆或者是伞遮风避雨。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但有能力承担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逃避。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