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造就优秀的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

妈妈想早些启蒙孩子,却发现两三岁之后的宝宝,比之前更难管教。叫他不听不理。摆弄起一样东西来,好长时间不抬头,好像要把它看穿。 这让大人困惑不解。孩子这般情形,令父母不知如何是好,这可怎么教?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妈妈们请别着急。这是孩子们特有的天性,也是儿童生长过程中不能打破的自然规律。 作为妈妈,只要稍做些改变,顺着孩子的天性去调教。就能四两拨千斤,达到希望的效果。

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无微不至的爱。父母的爱也是:可替代的。而教育孩子要以一种自然而不露痕的方式进行,在和孩子的平等交流中进行。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

几乎所有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出现的不同的问题。

父母就要仔细分析了孩子不同成长期的特点, 了解孩子,尊重和倾听孩子,从细小行为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把孩子的学习做成轻松的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孩子处理难题。

一、了解孩子,尊重和倾听孩子,帮助他成长 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机制和外在表现形态,尊重孩子的天然行为。

孩子从出生到18岁之间,有三个心智发展不同的阶段,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而0~3岁和3~6岁还有区别,3岁以前,孩子几乎沉浸在自己无意识世界里,无比专注。

这时的孩子常表现出来的,是自顾自地特别专注在一件事上,别人的话一般是听不到的。哪怕是你说过几遍,再把孩子拉住问他:听到我刚才对你说什么了?他一定是两眼望着你:你刚才说了吗?

曾经有一位品德、学问及为人处世都非常好的博士父亲,他以自己的标准,来规范儿子的行为。他看到两岁的儿子常常是自顾自玩,大人和他说话,儿子好像根本听不到。 父亲认为一定要培养儿子有礼貌,于是便上前拿去儿子手里的东西,严肃的告诫儿子,大人和他说话必须要回答。

可孩子还沉浸在自己的玩耍世界里,被父亲打断正不乐意呢,便以抗议的哭闹结束。之后依然故我。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对他们刚认识到的事物,开始专心研究的时候。孩子注意力集中,正是他们发展其精神活动的组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常被打扰,就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令孩子不知所措,心烦意乱,对环境产生敌意。多次如此之后,孩子便与大人经常对抗哭闹,形成不好的品行性格。

所以这方面暂时不必操之过急。 正确的方法能激发孩子的勇气,让孩子更坚强。

童年时期的孩子尽管有着神奇的大脑和心理活动。但却无法独立生存,生活上却完全依赖于父母或成人的养育。这个时候是父母教孩子学习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机。

孩子生长中的困难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帮助。 例如;孩子在2~3岁之间是生病打针最多的时期。许多孩子怕打针。有的孩子其他啥都不怕,唯独恐惧打针。

有位家长提到:她的孩子第一次打针时,只有一岁八个月。她用很平静的神态如实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她便细心温和地,向孩子说明打针吃药,对治愈所生病痛的作用,宝宝就能更快的舒服起来的道理。让孩子避免了打针带来的恐惧。她的孩子,是当时病房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在打针时不哭的。大人的平静态度首先给孩子极大的安慰。

不要认为孩子不懂而不说,而用“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吓唬孩子或强行摁住孩子,或者允诺给买贵重玩具等方式哄骗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及不良影响。

父母要保护好孩子,不能让人捉弄孩子。要竭力制止“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令孩子最感到恐惧的话。这些话会使孩子在睡梦中惊哭。以及其他给孩子带来羞辱的各种行为。

从细小行为中培养孩子的品德 给小板凳揉揉疼 常见到孩子被小板凳碰疼了哇哇大哭后,家长们就拍打小凳子,给孩子“报仇”的情形。却没有想到这潜藏着一个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后果“不宽容和报复”。但在孩子眼中的认知是:小板凳是坏蛋。今后谁弄疼了我,就打他。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凡他们经历的都是全新的事,事情的好坏,他们此时还不能分辨,就都学去了。 所以,妈妈们应换一种方法,在孩子的疼痛稍好些后,带着孩子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便避免了让孩子认为小板凳是害他的坏蛋。孩子也就不怪对方,没有了怨气,与对方和平相处了。 在孩子玩乐和游戏中还要教他们共享玩具和合作。成为既有“同情心”又有“同理心”的人。善良与豁达,会让他们在未来与外界的联系中,路更顺,发展空间更广阔。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轻松跨过识字关 幼年学习第一关是识字。把识字当成生活常识来学,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用比较特别的方法试试,直接按照故事书不改一个字地用手指着字给孩子看着,读给他听。再换孩子指着妈妈读,孩子指哪,妈妈读哪。这种方法保留了文字与故事的趣味。让识字过程充满游戏感。 这样,孩子听得多了就把故事背下了。几年下来,孩子从开始的连猜带蒙地读。

到上小学一年级时,孩子就只会有极少数的字不认识。刚上学的孩子中,许多都能把语文课本从头到尾全读一遍。把孩子小学的生字学习融入日常生活的大量阅读中,不知不觉就轻松完成了。

让孩子当“老师” 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学习者把学的内容用来教别人。 能给自己的父母当老师,孩子便有成就感,更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成绩也就会不断地提高。

因为“老师”这个角色,在绝大多数孩子眼里都是比父母还“厉害”的人。他们有时也许并未真正理解老师的话,但仍以“我们老师说的”,来否定父母的说法。孩子被父母请来当老师,就像站在讲台上上课那样的老师,心中将充满神圣感。孩子定然不辱使命,一定会当好这个“老师”。

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做主 父母不要常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不是为我们父母学习!”因为这句话可以这样解读“既然不是你们的事,是我的事。那我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

要想办法悄悄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并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告诉孩子,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孩子自己用心努力的结果。成就感是坚持的动力。

能自己做主的人都会比较自信。这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主动积极性。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如此。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紧紧抓住学习的“魔杖”:课外阅读 所有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时,阅读都是必定被提及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到了作文上。

基础知识像雨滴和小溪水。仅仅学过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写出来的作文再好,也不过就像一瓶纯净水而已。

阅读是孩子们了解、认识世界的重要来源。读历史读经典,读名人传记便是了解世界的最好方法。阅历再丰富的人,若不会写作,也只能把阅历留给自己当经验用。

孩子虽长到了18岁,阅历仍然较浅。通过阅读,能丰富知识,了解世界,提升认知。便有东西可说可写了。 父母是阅读爱好者,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观奌,分享书中趣事,就象父子讨论足球,孩子也会爱上阅读。

三、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处理难题。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不设任何条件完全接纳孩子。是人都会犯错。孩子也一样,且孩子的错都是因不懂而错。孩子老教不会,可能方法不对。就换个方法试试。要了解并理解孩子,精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只要用对方法,孩子自然会成长、进步。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但说谎是许多错误的开始,必须极尽全力纠正。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才能自爱自重。

如果孩子说谎了,一定有不得已的压力等原因。或许在害怕什么事会发生,且这种说谎,往往发生在父母较严厉或太强势的孩子身上。父母一定要用冷静地态度去询问孩子,帮他找出原因,妥善解决。

有个孩子,在丢失了使用不久的彩屏电子词典后,因为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不敢主动告诉父母东西已丢失。到母亲发现后追问仍不敢说已经丢失,骗其母亲说借给了同学。

直到第三天,母亲说要到学校去取时,才哭着说词典丢了,并承认一直在骗母亲。 母亲因此气愤不已。但母亲没有想到孩子撒谎原因,是因为经常因错被严厉惩罚。如曾经被父亲惩罚,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这次丢的又是曾向父母保证过不会丢的东西,所以孩子更加害怕了。害怕的重点放在用什么方法不让父母知道,避免被惩罚。

这位母亲后来仔细的分析孩子的情况。决定先从恢复孩子的自尊心开始,与孩子平等对话。孩子得到了尊重,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再说谎,且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电视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

如今智能手机普及,电视几乎是家中的摆设。应该可以做到不开电视了。即使用智能手机也可用耳机来听声音。 大脑对于来自眼睛的的文字和图像的处理机制是不同的。

而大脑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会激发大脑进行思维。这也是阅读效果的原因。这也正是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和在电视机前成长,会形成智力和智慧差距的原因。

所以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留意孩子的行为,非常重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 引导孩子自觉学习。想尽办法让孩子喜欢做,愿意做。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积极心态。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同时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成长。 让孩子通过阅读,丰富知识,提升认知,自觉自发的学习,不断增强自主能力,成为能把控自我成长的好孩子。

教育孩子是天下最难的事。父母们的责任重大。

愿孩子快乐地成长,愿天下的父母因孩子的快乐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