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自由与尊严的极致,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01.

对于亲情,一如所有人那般,张爱玲也曾强烈渴望,也许这就是人的本能。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家都是爱的港湾,并不是所有的亲情,都对你温柔以待。

张爱玲系出名门,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虽然到了她父亲张廷重这代,大家族败落了,但也还算富有。可是,这样的原生家庭,不是幸福的来处,而是黑暗的开始。

张爱玲的童年是非常不美好的的,父母离异,母亲浪迹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后娘的不待见,父亲的冷漠,甚至毒打,让她一度苦闷。终于在她十七岁那年,被父亲监禁的她鼓足勇气,偷偷跑了出去,离开了那个家,这一别,竟是永久的告别,再也没有回来。

监禁期间,张爱玲曾托人带信给母亲:“我想跟着你。”

母亲回话说:“你可要想好,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

张爱玲坚决地选了后者,想必,对她而言,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买回一个人的尊严,卑贱地生活着,没有尊严,不是她想要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尊严的活着,毋宁死。

张爱玲也曾在回忆散文《私语》里写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可见,某种程度上讲,一方面,家是张爱玲遥不可及的美梦,另一方面,家亦是它现实生活的伤痛。

逃到了母亲那里的张爱玲,本以为会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母亲的铁石心肠也让她寒了心。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母女之间的矛盾也一步步在激化。情况严重时,母亲会冲着她吼道:“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正如张爱玲所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支付不了张爱玲的学费,于是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又一次,张爱玲选择了后者。

母亲离开了,还带走了老师资助张爱玲的学费。张爱玲定是伤心难过的吧,面对冷漠的母亲,心开始结冰。

不过,孤傲如张爱玲,她坚强,像带刺的玫瑰,哪怕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依然要扎根、绽放。

她开始写文章,赚微薄的稿费。抱着写好的小说稿,一家一家地去敲杂志社的门。即使被拒绝多次,依然没有放弃。终于遇到了伯乐——《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

她的小说连载了,她实现了自力更生且一步步成名。她孤独、寂寞,却孤傲的成长。她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边谋生,一边乐在其中。她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她就是张爱玲,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那些独自努力、独自享受的日子,张爱玲渐渐出名,她自信地说:“成名要趁早”。这不是狂妄的自夸,更加不是傲慢与无稽之谈。不出名,没有独立的经济,哪有独立的人格?

所以,出名要趁早,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是一种告诫。告诫我们要尽早尽快做到经济独立,然后才能靠近人格独立。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尊、自由。

02.

剧作家廖一梅说过一句话:“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是的,胡兰成,就是那个懂张爱玲的人。胡兰成欣赏她的作品,欣赏她的灵魂,这是多么难得的知己。他口腹蜜剑也好,他薄情寡义也罢,就算是大汉奸,张爱玲也无怨无悔。爱了,无关其他,就只是爱。外界的一切评论都与她无关。这种爱,即便是浩劫,也甘之如饴。

她写道“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就是张爱玲。为了爱,放下了引以为傲的自尊。

张爱玲亦在《半生缘》说过:“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是啊,不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爱情。纵使那般孤独冷傲,比烟花寂寞的女子,也终究逃不过情结。

于是,没有浪漫的婚礼,没有他人多余的见证,只一张简单的婚书:她写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他补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是,真的能现世安稳吗?再多海誓山盟,也逃不过善变的人心。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垂不朽。

胡兰成处处留情,处处风流。他欣赏张爱玲,却也摒弃不了自己浪荡不羁的习性。张爱玲不过是万千花丛中的一朵,还不值得让他钟情一生。

张爱玲千里迢迢去看胡兰成,却看到了他与另一个女人的纠缠不清。她要他做一个选择,胡兰成的犹豫不决让她心灰意冷。她决绝地离去了,一旦放手,绝不回头。她给了胡兰成大笔的金钱,为爱情作了最后的收场。此后胡兰成多次写信,张爱玲再无回信。

她说:“但凡死缠烂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爱你,那只是在跟自己赛跑。真正爱你的人,做不到死缠烂打。因为自尊不允许。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包括尊严。”

03.

许多人说晚年的张爱玲过得凄凉、悲惨。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生活拮据。其实并非如此,她死后留下大笔资产,说明她并不缺钱。她的余生,也不尽是悲凉,她的生活,源于她忠于内心的选择,更是她自我灵魂的安处。

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所以,张爱玲是快乐的,因为她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过着清淡简单的生活。这是一种清简生活、极简生活。于茫茫红尘,寻一处心灵雅居,乐我所乐。

“愿我余生不悲欢,敬你岁月无波澜”,她用余生读书品茶,隐进半部红楼,去往心灵的伊甸园。这是真正的自由,心灵、精神的最高自由。

拜伦诗云:“无尽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岸畔崖间,鼓涛为乐,无人驻足,是为桃源,吾爱世人,自然甚之。” 或许,这是自由的另一种境界,于无人处,自我满足,于孤寂处,自娱自乐。

也许尊严是超等价事物的基点,也许爱情是让你放下尊严的毒药。而真正的自由,却是让你忠于灵魂,忠于自我,超脱苦难的良药。因此,自由与尊严的极致,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红尘俗世的我们,历经年少轻狂,人间繁华,若能合理地为人生做加法,又无悔地为人生做减法,然后清清爽爽地做自己,灵魂深处,必将觅得属于你的伊甸园。

忠于灵魂,与心灵对话,一个人只有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才能得到生命以及人生的最高领悟。

朋友,你好,文章若精彩,记得留言评论呦!同时也欢迎观看最新付费连载 永远的画棺师 。

这里有厚重的文化故事和一场红尘悲欢,期待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