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古时的科考之路究竟有多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28

古时的科考之路非常漫长,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考,一直到头发花白都没有考上,由此可以看出科举考试有多难。但是为了改变命运,参加考试的人也很多,但是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


1. 进士的意义

进士”主要考查考生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更深层的挖掘真谛,还需要在文章中献良献策,还需要注重文章语言的合理性以及文笔的优美,比较难考中。考试的过程也极为繁琐,先要经过童试(县试、府试、院试),在经过乡试(秋闱),然后经过会试(春闱),最后才是殿试。只有在殿试中举后,才能被称为“进士”。


2. 考取进士的难度

进士科每年参加考试的人少了大概就是八九百个人,多的大概一二千人,但是其中能及第的人最多超不过十几个人,最多最多也就三十个人左右,录取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因为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所以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都算是年轻的了,一辈子都考不上的人占大多数。一般来说,明经与进士是两种不一样的考试,明经取士主要是背古书,能背出来就可以当官,再就是时间问题,花上一些时间就行,进士不同,进士是要写诗词的,主要是需要自己创作,需要很高的悟性,不是背书就行的,所以到了五十能考上的人也是很少的。

3.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它一语道破了考进士科的难度之大,从一开始参加考试到最后能录取,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这个说法就是说30岁的读书人能考取明经科,年龄就已经算是比较大了;而50岁的读书人考取进士,从年龄上说,还算比较年轻的。由此可见古时的科考之路难度之大。

科举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对人们来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尤其在当时印刷术还没有普及,人们考试需要复习,包括学习资料等各方面都是问题,古时考试,人们要经过长途跋涉,不畏艰难险阻,再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着实非常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