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词为心玉为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这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对美人的诠释。初看此句,我心头一动,仿佛看到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手把花锄从墨香中款款而来。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她是自然的化身,是刚出岫的轻云,是幽谷中的绛珠草,是山林中的清泉,天然灵秀,冰彻聪明,最重要的是,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灵动,千百年来,可遇而不可求。

被都市钢筋水泥桎梏住的现代人,心为形役,身不由己,越来越少闲致清雅之心,越来越少明净大气的格局。

所以,每每读到林黛玉,总会被她身上的那份自然和诗意所打动,她敏感的心灵,淡泊的气质,孤傲的人格,坦率的性情,横溢的才华,纯净的心灵,以及独特的诗意生活方式,月光下,伴着潇湘馆的斑斑翠竹,掠过读者的心灵。

黛玉爱诗,一生和诗书相伴。王文娟的越剧唱词美得令人心折:

诗人也,不在于诗做得好不好,而在于是否用心之专。

大观园会写诗的女子很多,宝钗、湘云都是一流诗人,然而唯有黛玉是在用生命写诗,她快乐时写,痛苦时写,桃李纷飞时写,秋雨敲窗时写,绝望离开世界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诗,她“挣命似地”将诗帕焚烧。

诗是她一生心灵的慰藉,没了诗,也便没了黛玉。

一个人,一旦挚爱一件事,并且全身心地投入,生命便进入了宁静、高远、明净的境界。

在这个人身上,你会看到一种轻盈飘逸的气质,无旁逸斜出,无繁冗奢华,唯有简单纯净。

热爱之事,无关俗雅,专注是关键。

我爱读书,常常在晨曦初露的清晨,坐在阳台吧台凳上,静读一本书,远处有山有海,近处勒杜鹃飘落一地,从书中偶一抬头,恍如梦一样美丽。

我们家 铁人 ,是个高大的硬汉,热爱烹饪。做饭时,他常光着膀子,汗流浃背,食材摆着,调料备上,微火温上,那一刻的他,最帅气。

认真热爱一件事,哪怕没有世俗意义上耀眼的光芒,也是幸福的。

纵然苟且是生命的常态,也可以在某一时刻活出诗意。

因为, 当你不为任何功业、不为讨好任何人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之时,你会发现那个珍爱美好的自己。

被琐碎生活包裹着的我们,在心灵荒芜无依时,在压抑彷徨孤独时,能找到一份心灵的依托,获得的慰藉大概就是沙漠里的甘泉。

那一日,黛玉听到《西厢记》中的曲词:

黛玉感到十分感慨缠绵,侧耳细听,点头自叹。

又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对文学这种敏锐的感受力是 典型的诗人气质:敏感的心灵、哀伤的情怀。 同时,这种敏感也延伸到生活其他方面,对爱情、对自然、对人事都有深刻的感受。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敏锐的感受力就必然通向痛苦,感受力强的人对快乐的感受也是加倍的,生命中有多少美好能让内心欢悦啊。

退一步说, 即使对痛苦的感受也强烈,但是人世间的意义,并不只是享乐和休闲。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也有意义,它让人超越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敏锐的感受力,可以帮助现实中的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命里的神奇。

感受力,就如灵感一样,能在一瞬间扣动人的心弦。像千年前张若虚看到海上明月,刹那间心灵和自然融为一体,在短暂和永恒间感受生命之悲欢,从而喷薄而出《春江花月夜》。

敏锐的感受力,可以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使身心丰盈。

当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生命的气息,我们就把孤独的自己和世间万物进行了一种关联,个体成为静美自然的一部分。

黛玉和她潇湘馆的斑斑翠竹一样,清高潇洒,一身傲骨,有着一种风骨天成的诗人优雅气质。

这种气质,在本质上源于她忠于内心,懂得为自己而活。

在生活中,黛玉的一举一动都很符合古代社会中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又是最有着文人孤标傲世风骨的姑娘。这二者并不矛盾。

她从不随波逐流,从不曲意奉承,敢于为了自己的心而活。其实,聪明灵秀的她焉能不知安分守拙之道?

稍存机心,便可讨好贾母王夫人等,黛玉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如果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有小动作,那就不是她了。她的自我意识比谁都强,所以她不妥协,不献媚,不去做针线活,不去劝宝玉求功名, 她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颗晶莹的诗心光芒四射,敢爱、敢恨、敢生气,皆因她有一块灵魂的净土。

因为拥有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所以能和世俗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 教香菱学诗,黛玉 第一推崇的诗人就是王维 ,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和潇湘馆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环境何其相似,那是黛玉的潇湘馆,也是她寄托情怀的地方。

再读黛玉压倒群芳的《咏菊》:“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她 也是推崇陶渊明的 ,爱菊之人,多有着隐士气质,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谁迟?”抒发的亦是孤高傲世,息交绝游之情。

像竹林七贤阮籍一样,她把 “白眼给俗人,青眼给知己。”

黛玉的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快意人生。

虽然有时会被人视为孤傲,但是她在为自己的心而活,真正理解她的人终会成为知己,不理解她的人又何须在乎?

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自己,活出真性情,你会觉得生活并没有那么累,最重要的是,——自己并没有那么俗。

黛玉的生活细节也总是充满诗意。

人淡如菊,闲看花开花落,是她的生活写照。 她的潇湘馆,不仅是诗意书香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馆内的鹦鹉会吟诗,小说第三十五回:

竹影入纱,满屋翠润,隔着窗儿教鹦鹉学诗,坐在月窗洞玩赏一窗的绿意,是何等的雅趣?

非但养鹦鹉,黛玉还养燕子。

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

这是细致又浪漫的日常,潇湘馆外,青青翠竹,潺潺流水,燕子盘旋其间;

潇湘馆内,焚香不能过浓,要盖上炉罩让香缓缓释放,这和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动作非常一致,想必林黛玉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情致。

这种小情致,你我都可以有,比如说我和铁人为家中每个房间起了一个名字:主人房是“相见欢”;洗手间是“水云间”;厨房是“渔家乐”;儿童房是“少年游”,许多朋友见了,觉得挺有雅趣的。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林黛玉用诗意的生活姿态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被一地鸡毛的苟且羁绊,心心向往的,不正是这月明风清鸟语花香之境吗?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一个自己的“潇湘馆”,能够在自己的心田里种上“桃花源”,去靠近生命的诗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