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小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2021年春晚,天龙山石窟的佛首惊艳亮相,她曾经流失海外一个世纪,如今重回故里,于是去天龙山一睹真容。

近代天龙山石窟寂寂无名,实因上世纪二十年代损毁过巨,佛像几被盗空,无物以证史,且洞窟规模较小,风化严重,近年虽大力修缮,也难复旧观,本文尝试作一导览式介绍。

天龙山在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郁郁葱葱,山势盘曲如龙,途中高架桥是网红桥。

主要景点有高欢避暑宫、石窟、天龙寺、蟠龙松、回归佛首展厅。

天龙山石质为白色砂岩,易雕易风化,半山腰的横面上历代开凿石窟共25座,从东峰到西峰编号为1~21,另东峰上层有4座小窟。

石窟的分期是学者根据窟的形制、塑像等信息推断的,共分四期。

一期为北魏末到东魏,第2、3窟。

二期为北齐时期,第1、10、16窟。

三期为隋代,第8窟,是唯一有明确纪年的石窟。

四期为唐代,其他编号的石窟,以第9窟为代表。

现在天龙山石窟都只能在门口观看,不能入内,难见细节。

第8窟是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一个窟。

其窟形为中心塔柱窟,这种窟也称支提窟,源于中亚、西域,为佛教石窟的早期样式,主要特点是在洞窟中间留有通到顶的塔柱,四面雕佛龛,僧人可绕塔柱礼佛。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模仿汉晋以来的宫殿式建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殿窟,取代中心塔柱窟成为主要类型。

第8窟凿于隋代,此时中心塔柱窟已很少见。

被盗的佛首出自北壁主尊像,有当时的相片为证。

窟入口旁有摩崖碑刻,现在已经风化严重,幸有清代的文字记录。据碑文,此窟完成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侯刘瑞等36人,为隋文帝(杨坚)、皇后、太子和当时在并州的晋王(杨广)祈福所造的。

第9窟为摩崖龛像(即不挖掘山体造洞窟,佛像露天而立),分上下两层,明代建木构阁楼以保护佛像,称漫山阁,今重修,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

阁内上层为倚坐弥勒(另有文献称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高7.55米,足下踏仰莲。

下层为三大士像,中为十一面观音像,宝冠上雕十头像,胸前璎珞披巾,下身着裙,足踩莲座。

左侧普贤菩萨,舒腿坐在大象驼的仰莲座上;右侧文殊菩萨头戴花冠,坐骑是狮子,从老照片上看原文殊菩萨前尚有一持缰侍者,今已无存。

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今为新建,寺门旁两尊唐代力士最为精彩。

虽然是残破的木胎泥塑,然筋肉隆起,充满力量感。

寺旁有蟠龙松,千年古树不高而冠盖广,以钢构支撑。

展厅以三D打印技术,复原了第8窟,回归的佛首在中间的展柜。

佛首无言,合目微笑,静观世事。

天龙山石窟明清时本少为人知,民国初一些学者的调研,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24年前后,日本山中商会的山中定次郎以金条买通住持净亮和尚,把佛像盗割一空,仅第9窟因体量巨大而幸免于难。从此天龙山的佛像流失域外,以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最多。

2020年,天龙山第8窟的佛首现身东京的拍卖会,在日华侨洽购后捐献回国,此为百年来天龙山佛像首次回归。

国家疲弱,守成犹难,国家兴旺,国宝回归,做歪词一首以记之。

寄生草——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

开窟天龙寺,祈福帝王家。

千五载,风沙掩佛龛下。

国疲弱,身首分离乍。

隔沧海心中实牵挂。

天有道,志士仁人兴华夏。

归来也,三魂六魄合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