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历史脉络梳理---by 青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讲真,这本书蛮可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和《苏菲的世界》有点像,简单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介绍,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比如和哲学一起发展的基督教、科学以及数学,尤其是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技术哲学,很少在别的哲学史上看到。再搭配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八卦,十分逗逼,趣味性很强,就不说有时候看到那些哲学家们互相撕逼真把我逗笑了。

我对西方哲学史稍有了解,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我也是第一次真正建立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用承前启后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一遍各个哲学理论。不过,也并不如本书的封面所说是“史上最严谨但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虽然我才疏学浅,还是感觉书中某些地方不够严谨,对某些哲学家的解读甚至有待商榷。不过这些后面再说,我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希腊哲学下的苏格拉底:知识的产婆,疑问至死。有学生柏拉图,偏理性主义。

马其顿王子灭古希腊,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很快分裂。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偏经验主义。

哲学在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被破坏,但是还是得益于一些哲学家用生命的保护以及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得以部分留存。

新的罗马帝国诞生。由于保罗的传教,诞生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保罗著有《保罗书信》,为基督的理论增加了重要内容。又经奥古斯丁的补充:“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才有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此时期为教父哲学。

从罗马皇帝尼禄开始迫害基督徒,到戴克里先统治时的迫害最为严重。

公元286年,东西罗马分裂。西罗马君主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全面推行基督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分为神圣罗马帝王和法兰西王国以及一些小国。此时为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理论成为巅峰。欧洲进入黑暗的教会统治时期,宗教裁判以迫害异教徒而臭名昭著。

到16世纪马丁路德引领宗教改革,建立了清教,并成就了加尔文,从此天主教和新教各占欧洲一半。但清教徒仍然继续迫害异己。

荷兰资本主义诞生,笛卡尔加入了荷兰对抗西班牙的雇佣军中。笛卡尔是数学派哲学家,理性主义,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二元论。但也容易被推出唯我论和目的论。

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斯:同为理性主义,通过演绎推理,他的本体论即“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无处不在。

英国的洛克:经验主义,科学派哲学家,注重归纳法,但数学派科学家反驳此法得出的真理只为概率真理,可靠性下降。

法国的莱布尼茨:数学派哲学家,同为理性主义,提出单子论,发明了微积分,反驳经验主义不重视必然规律。

17世纪欧洲科学开始蓬勃发展,英国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也同样影响了哲学理论,理性主义遭受质疑。

霍布斯:机械论的代表,物理规律统治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意识。从机械论可以推出以及更为极端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休谟:怀疑论,不仅挑战科学,还挑战宗教,哲学也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教会开始日益衰落,不仅仅因为机械论和决定论威胁其理论,还有印刷术的发展、日心说的提出、以及教会与王权的矛盾。人们的信仰开始被哲学、科学、民主主义瓜分。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登场,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先天认识形式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区分“自物”和“他物”,提出二律背反。

谢林和费尔巴哈继续补充康德的理论。

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理性需要不断辩证才能认识客观世界,历史决定主义,即历史由矛盾律推动发展,是必然的。同时注重哲学史研究。

反对黑格尔的三位哲学家上场。1.叔本华:康德继承者,悲观主义,认为生命意志即物自体,是非理性的和盲目不自由的。其理论受到东方佛教影响。

2.尼采: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提出权力意志,反对奴隶道德和弱者道德,崇拜超人这种精英主义以便更好的控制世界。(尼采不是反犹人士,只是被法西斯利用)

3.克尔凯郭尔(祈克果):揭示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真正的选择和信仰都超越理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开始走向衰落,同时期的科学高歌猛进,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先后发现,振聋发聩的进化论,心理学开始用科学解读人类意识,宗教节节败退,但机械论和决定论重新抬头。

在数学领域,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先后发现了非欧几何,打击了欧式几何的绝对地位。

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蓬勃发展,永远无法被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爱森堡测不准原理),打败了机械论和决定论。

哲学不断被修正,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一方面重视理性,一方面重视经验,于是发现了理性思维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和指导生活。

实证主义的科学必须符合客观经验才是正确的理论。亨普尔悖论也反驳了用归纳法的概率真理。

科学似乎也受到了质疑,但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

实用主义是证伪主义最好的补充,科学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必须遵守两点:1.经验主义原则;2实用主义原则。

形而上学被彻底终结,因为永远没有答案。

哲学又回到原点,法国存在主义出现,代表人物有萨特和加缪: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表现,选择与结果同在,世界是荒谬的。

全书整个脉络要点我都尽量囊括了,虽然非常粗糙但是梳理了一下感觉清晰了很多。最后作者又谈了一下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理解,有一句话让我非常触动:“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是啊,我们一直以为人生本应该善始善终,其实并不是。所以我们总是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总是说等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却永远不明白,真正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眼前和当下。而眼前和当下,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吧。

书中有一个不太苟同的地方,即作者在描述斯宾诺莎时这样写道:“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使单独看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对于斯宾诺莎这样的观点,作者是从哪里得来的。从我之前读的书里,斯宾诺莎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超越善恶的,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里明确说:“这是人类中心说的谬见…….善和恶这两个词本身没有表达正面或者负面的意思,因为一个事物或者相同的事物可能同时会有着善和恶。”上帝(实体)是超越于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与恶之上的,善和恶是我们人类一种偏见。

所以我觉得作者对于斯宾诺莎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不过对于其他哲学家的解读,我就不知道了。总体来说这本书瑕不掩瑜,对于喜欢哲学却啃不动枯燥大部头的普通人来说,还是非常推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