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16.04

1.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个倡导:教学论

2.儿童与学科的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的统一,为实现统一需要把各门学科教材和各个知识分支恢复到抽象出来的原来经验。这个过程就是:教材心理化

3.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课程开发

4.不属于有意义学习类型:发现学习

5.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是:奥苏泊尔

6.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出发点是:最近发展区

7.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以高难度进行的原则

8.提出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斯宾塞

9.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所提出的问题属于:课程选择

10.“示范”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

11.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学区的特征

12.根据评价使用的方法进行划分,可以将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13.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国际性与民族性

14.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这种研究取向也被称为:程序主义

15.“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和“问题中心”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景教学

16.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属于:目标取向

16.10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持该观点的是:卢梭

2.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博比特和查斯特的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被动适应论

4.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

5.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课程

6.布拉梅尔德提出的“轮形课程”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7.“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焦点,直接起因源是反思:学科结构运动 

8.“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9.体现“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随机访问教学

10.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这反映的是:主体教育观

15.10

1.作为学术中心课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课程现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结构性

2.实践性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方法是:审议

3.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学者是:泰勒

4.“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腾豪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教师作为研究者

5.“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这是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在哪一维度上应考虑的问题:学科的发展

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等提示活动来教授课程内容:提示型教学方法

7.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要求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多元主义价值观

8.不属于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的是:资料的可靠性

9.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追求的:解放理性

15.04

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集体

2.“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整合性

3.“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布鲁纳

4.“能写出清晰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课程的:行为目标

5.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功利主义课程论

教学目标的取向是:普遍性目标取向

6.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亚里士多德

7.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相关课程

8.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材料整理

9.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10.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回应模式

11.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盘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12.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支架式教学

14.10

1.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儿童现在的观点和学科中所包含的事实与真理决定着教学:杜威

2.赫尔巴特教学论建立的基础:观念心理学

3.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纵向组织

4.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5.“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6.系统确立起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学者,其代表作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7.不属于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的是【    D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8.折中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的是:泰勒

9.“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关系

10.苏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

11.恰当地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要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12.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1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

14.04

1.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目标模式

2.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是:接受性学习

3.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19世纪

5.“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6.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德国大学

7.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一种线性过程

8.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回应模式

9.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10.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11.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12.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13.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13.07

1.“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教育目标

2.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4.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5.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杜威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施瓦布

7.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改造主义

8.赞可夫认为教学应着眼学生:一般发展

9.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则,建立起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