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投喂各种焦虑?要做到轻松淡定,父母得有“识别信息”的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真心爸妈, 育儿 和家庭教育研究者,两孩父母,著有《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育儿 基本2:与孩子合作》、《 育儿 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上一篇《为什么妈妈们都在纠正孩子的握笔姿势?挖到深层原因,我吓了一跳》发出来,连续收到了好几条评论:

按照这个逻辑想下去,握笔姿势还真千里长堤上那个蚂蚁洞,不严防死守,孩子的学业、身体极可能全面崩塌,父母没能不惜代价地纠正,简直就是失职。

按照同样的逻辑,孩子不爱吃青菜、不自觉早睡早起等类似小事,也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也非得每天督促、时刻提醒,不管爆发多少亲子大战,也非得给纠正过来不可。

如此想来,老母亲们怎么能不焦虑呢?

大家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我并不打算反驳她们。但这些内容“专业”、逻辑“严谨”的评论,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脊柱侧弯、关节强压状态、屈光差次、滑膜炎、腱鞘囊肿,这些专业词汇,似乎并不在非医学专业妈妈的常识范围内,儿科医生的 育儿 书和 育儿 专家的 育儿 书也几乎不会详细讲解握笔姿势不佳到底会产生哪些具体、确切的影响,她们是如何知道,又如何把它们运用得如此熟练的呢?

我想,这些信息的来源不太可能是提出握笔姿势要求的学校老师。老师忙着呢,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握笔姿势如何一步一步地影响孩子一生”给家长们详详细细地讲上一课;老师有老师的专业素养,也不太可能搬出一连串的医学专业术语来“吓唬”那些她认为不太会把“握笔姿势”一事看得无比严重的家长们。

那么这些信息到底来自哪里呢? 坚信这个严重程度步步升级的逻辑的妈妈们,可能需要想一想,到底是谁告诉你这些的。

信息传播极度发达的今天,利益相关者把一些高度简化、高度结构化的焦虑逻辑传递给原本就焦虑的父母们,简直轻而易举。

越是这样,父母就越需要具备“识别信息”的能力,以免被投喂了各种各样的焦虑,自己不但浑然不觉,还把这些“话术”掌握得熟练无比,自觉地帮助传播,让焦虑情绪在父母们中间愈演愈烈。

最近,我和好几位读者讨论到“识别信息”“过滤信息”的问题。其中有听信“朋友”的经验,把孩子送去某种天价培训班的,有不停阅读各种鸡娃文章,把自己搞得无所适从的,还有迷上某“种草”平台,突然发现自己在 育儿 上太“佛系”的。

讨论到为什么突然就无法继续保持以往淡定轻松的心态,她们共同的感悟是:

我听了,看了,然后就信了、就迷惑了,要是能识别一下,可能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可是,作为普通妈妈,有时候真是蛮缺乏这样的意识的,信息那么多,看起来都挺有道理的,我该怎么识别,该过滤掉哪些呢?

作为非常熟悉传播的两孩父母和家庭教育研究者,我个人认为,以下四个方面需要特别留意:

1、识别来源——谁说的?

媒体、自媒体、各种市场营销者都会受到专业背景、 社会 责任他律和自律的影响。

有可信的专业背景,受到 社会 责任约束、有 社会 责任自律的传播者,相对会提供更可靠的信息;专业背景不足,既无他律也无自律的传播者,很可能提供不那么负责任的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你待在一个鸡娃群,群里有一位对鸡娃热衷无比,并且不遗余力地说服你的妈妈,她的话,你可能就未必需要坚信不疑。

同理,网上信息芜杂,看到一个信息,你可能也要想一想, 说这些话的是谁,我要不要轻易相信?

2、识别目的——他为什么这么说?

分享信息或者经验,有人是希望可以对他人有所帮助,有人是为了激发情绪、引起共鸣、获得流量,有人是为了某种销售目的。

我们不必满怀戒备,认为所有人都是为了赚你的钱,但也不可过度天真,像很多没完没了地买保健品的老人家一样,真情实感地认为别人想卖东西给你,真的真的是只想为你好——他们反复把各种“道理”讲给你听,只是怕你还不够着急。

识别销售性信息、识别纯流量性信息 ,是每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使用者的必备素养,更是当今父母的必备素养,否则你就极有可能每天都被纯粹的商业性信息给洗脑。

3、识别是否有刻意夸大——真有那么好吗/真有那么严重吗?

个人认为,当一桩小事,三两句话之间就成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这种说辞,就有刻意夸大之嫌。

刻意夸大使用某种产品的好处、不使用某种产品的坏处,让你产生焦虑、恐惧,更是很多面向父母的广告宣传特别常用的手段。并不是每个广告、每种销售说辞,都有尊重事实、传递准确信息的自律。

所以, 越是遇到某种承诺效果超乎预料地好,或者告诉你某件事的后果超乎预期的严重的说辞,父母们越是要警惕:

这个“神器”真有那么好吗?这件事真有那么严重吗?

有一次,一位读者问我:“我孩子该学XXXX课程吗?我看宣传说挺好的。”——问题是,有人会专门说自己的产品特别特别坏,你千万别用吗?

4、识别是否过于片面——别人果真都如此吗?

极力鼓动你鸡娃的人,会让你觉得,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鸡娃;喜欢利用老母亲的情绪化的人,会让你觉得全世界的老母亲都在陪写作业,都在“丧偶式 育儿 ”;说服你某个课程必须学的人,更是会让你认为,全世界的妈妈们都行动起来了,只有你一个人落伍……

刻意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说服方式,特别容易把不太有意识识别片面信息的人裹挟进去。

所以, 越是遇到某件事被强调到极致,我们越需要警觉:

别人果真都如此吗?

5、识别是否把“我认为”当成“真理”告诉你

负责任的传播者,会在分享自己的看法时,更多地用“我认为”来表达,刻意使用某种说服话术的人,会更多地把自己的说辞包装成逻辑严密、说理坚定,你几乎无法辩驳的某种“真理”。

所以, 越是那种特别绝对,听起来无懈可击的说辞,我们可能越需要想一想:

这是分享,还是“套路”?

比如前面引用的几条评论,我都品出了一些套路的味道——它们相似得好像来自同一个模板。

作为父母,我们接触各种各样关于 育儿 和家庭教育的信息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当我们习惯了用被“投喂”的各种套路来思考,就几乎是把自己自觉地框进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当中,接触真正有价值信息的渠道会关闭,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会消失,不但很难提升认知,就算是基于常识来行动,也相当困难。

比如,握笔姿势一事,我个人认为,常识是——刚刚学习写字的孩子,确实有必要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但父母做必要的示范提醒即可,这件事并不重大到需要老母亲每天不转眼珠地盯着、给孩子用上“禁锢装置”来矫正,更没必要为孩子不能时时刻刻保持所谓“标准姿势”而生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