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近代化来说,洋务运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1840年,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迫进入了落后挨打的近代社会。虽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了满清政府的国门,但清政府似乎没有被真正打服或打痛,继续着自己腐朽的专制统治。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完全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彻底拜服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满清统治阶级的上层中,渐渐出现了势力分化,一部分的开明之士不再继续“仇夷恐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据《清史稿》记载,在1860年底时曾国藩上奏朝廷提到:

借外夷助剿运粮,可减轻暂时的困局;将来学外夷技艺,可收永久利益。

1861年,恭亲王奕欣会同桂良和文祥等朝中重臣,联名上奏咸丰皇帝,请求立即推行洋务运动,开始向西方学先进技艺。

尽管,咸丰帝一直都提防恭亲王奕欣,但对于这种不关痛痒,不危及皇位的建议,他还是很快准奏了,下旨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为“总理衙门”,由奕欣具体负责洋务运动。

对于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以乌齐格里·倭仁为首的顽固派大臣们,开始不断打压和处处刁难。当洋务派提出修建铁路时,顽固派就以破坏“龙脉”和“气运”为借口,坚决加以反对,甚至质问洋务派是否有不臣之心;而当洋务派提出修建工厂时,顽固派就以影响“皇家风水”为由,肆意阻挠破坏。

基本上,大清朝就总有那么一帮人,自己整天什么事都不干,但只要有人想干点儿事,他们立即跳出来阻拦。而且,反对的如此大义凛然,如此斩钉截铁,如此意气风发。

辛酉政变后,随着慈禧太后掌握权力,随着恭亲王在政治上的崛起,洋务运动开始大张旗鼓的展开了。加之,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鼎力支持。这样,洋务运动在推行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但是,就是这场被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究其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生产力发展不相符

当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社会早就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落后闭塞的清王朝却依然固守着封建专制的统治。

洋务运动属于封建内部的一次积极主动的自救行为,丝毫也不敢触及相关的政治制度。哪怕,就连一丝一毫的细枝末节修补都不敢,仅仅只在经济领域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说到底,他们仅仅是希望借鉴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而对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现有体系,固执和盲目的予以坚决维护。

可以说,从根源上讲,洋务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洋务派自身的局限性

通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认识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即便是外因,也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洋务派本身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势力,这种性质就决定了他们不敢,也不能触动根本的封建制度,而是仅仅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来维护甚至强化现有的专制统治,这种阶级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受到了这种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影响,洋务派没有依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更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这种失败似乎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顽固派势力的阻挠

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封建历程,到了满清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越发的反动和专制。

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对于一切新生的事物都通通排斥。从而,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前仆后继,先有倭仁等人,后来,就连先前支持洋务的慈禧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使得洋务运动最终毁于一旦。

四、国外势力的担忧

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都很清楚,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如果任其通过洋务运动而实现自强壮大的话,势必会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甚至是不可战胜的敌人。

所以,对于满清统治阶级的这次自救行为,西方诸国中,或许存在一小撮思想进步和政治开明的个人,给予了真诚的支持。

但是,从政府和国家的层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真正帮助或者扶持满清的洋务运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只搞片面的经济改革,而不进行相对应的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大清特色的近代化强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性质的运动,对中国的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经常被后世提及。

一、推动了中国思想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派旗帜鲜明地提出“师夷长技”这一主张,无异于向长期坚守的“祖宗之法”宣战,其口号本身就带有相当的进步意义,是对数千年封建制度的怀疑。

1875年,时任福建按察的洋务派人士郭嵩焘,就在向朝廷的奏折中提出:

可否令沿海商人独立广开机器局。

洋务运动从之前单纯引进和仿造西方坚船利炮开始,到官办的民用设施和工厂,再到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步放开,充分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于西方借鉴和学的不断深化。

不仅如此,受此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早期的维新派开始逐步从洋务派中分化独立出来。例如冯桂芬、郑观应等人,都是早期的洋务派人士,他们从经济领域逐渐向政治领域开始探索,甚至大胆提倡在国内设立议院,仿行君主立宪制。

可以说,洋务运动不仅只在学西方的技术,后期还在其他领域多有探索。实在是因为洋务运动开展时间过短,只有区区三十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必将会在思想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促进了中国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既然提倡“师夷长技”,所以,兴办一系列的近代化学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推行新兴文化和教育事业,传播了近代化的先进科技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化人才。洋务派提出: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随着西方科技和现代机器的引进,对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和运用这些技术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培养自己国内的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家,还是第一位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容闳提出:

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为目标。

受此理论影响,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的创办各类新式学校,比如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大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等近代化的学校,皆以西学为主,对学生大力进行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和军事领域的教育,为洋务运动输送新式人才。

不仅如此,洋务派在自主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格外注重留学教育,,可以“远适肄业,集思广益”。

1872年,清廷派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先后四批共计120人。从此,清政府以官派的名义,不断向海外派遣各类留学生,直到洋务运动结束后依然没有中断这一渠道。

这些外出留洋的学生,接受了国外的近代化教育,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的进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落后,不仅在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就连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巨变。

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开始大力倡导西学,倡导变革,涌现出了近代的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甚至还有革命家,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领军人物。

三、加速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一)、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其出现的准确年份没有定论,但后世通常认为,洋务运动期间是民族资产阶级诞生的时期。

19世纪60年代初,清王朝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外有西方列强侵扰,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受此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批主张西学的开明人士,即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桂良等人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

随着洋务运动前期军用工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洋务派在实践中认识的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一味发展军工是不科学的。

李鸿章率先提出: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于是,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进入到“自强”和“求富”并重的时期。先后兴办了三十个民用的官办工业,例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上海织布局和湖北官布局等。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积极修建铁路。例如,津沽铁路、关东铁路等支线,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修建和使用。

这些官办企业和铁路在修建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些,都为近代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导致了产业工人出现并且队伍逐渐扩大。据史料记载,截止甲午战争失败,中国的近代产业工人总数已有近十万人的规模。

(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直接破坏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系列官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纷纷出现,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在创办了一系列的企业的同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尤其在民用领域,采取了招引私人入股投资的办法。此举,既减轻了清廷的财政负担,又调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积极参与。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一步步兴起,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洋务派已经认识到了外国的武装侵略越来越严重,但其经济侵略也不容忽视。如李鸿章提出:

机器制造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务派通过积极兴办一系列的近代化企业,除了军事领域的效果外,民用领域也收到了极其明显的成效。

就以轮船招商局为事例,在它存续的二十年间,共获得白银600万两的纯利,是原先资本投入的十几倍之多。

因该局在国内市场与西方企业的直接竞争,大幅度降低了运输的价格,变相抑制了西方企业的垄断,减少同期白银支出数百万两。

这表明,在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一系列新式企业的设立,使中国不再单一依靠国外的商品和服务,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场封建自救行为,尽管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却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抑制了国外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过渡。列宁曾经指出:

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讲,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就非常的明显。因此,文史不假今天才会在这里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