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夫一妻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实质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一制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以制度形式确立。一夫多妻主要在奴隶主、贵族、官僚中实行,他们可以随意玩弄女奴,但女奴并不算妾,只是被男子发泄性欲、随意抛弃的工具。多妻在民间也有,但不普遍,即使有妾,数量也不会太多。帝王、贵族、官僚的多妻往往以官制形式规定。如《礼记·昏义》和《周礼》中都有相关规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妻妾数量更是从百数十人增加至数百数千人。
周代开始建立礼制,规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夫妻妾的数量,并根据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同房的顺序。这种规定可能是为了防止后妃争宠,但实际上有的天子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种规矩办事。另外一种说法是,皇后每夜都要和天子同房,每隔五日休息一日,这时才由其他嫔妃递补空缺,因此九个嫔妃要经过四十五天才能轮完一次。
古代一夫多妻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媵妾制。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期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尸子》书中推测尧嫁二女于舜是媵制。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同姓品侄和奴仆随嫁。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进入战国,媵制随之没落。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留。
妾就是所谓小妻、侧室、偏房。《谷梁传·僖公九年》:“毋为妾为妻。”《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妾一般都是来自身份较低贱的女子,《礼记·坊记·郑笺》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此外,凡是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也称为妾。《礼记·内则》认为“奔者为妾”。她们遭受社会的歧视,“父母国人皆贱之”。
媵、妾制的产生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但由于它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以很早就有人主张革除它。如《易经·革卦》彖曰:“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但是这种微弱的呼声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作用,更难取得实效。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极度残忍无情的制度。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同床共枕的人儿、带进了手足之情中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这实在是对人性莫大的嘲讽。光从制度含义来讲,姬妾制度连阿拉伯国家的“四妻制”都不如。不能不说,这是“仁恕”之道背后的黑色幽默。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姬妾制度提出了异议。《易经》言:“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然而,远见卓识和人性平等,强不过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姬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