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体不是已经失联了,为什么仍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1-09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关于,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
需要说明的是,折腰体本身是诗歌的一种变格,也可以作为一个特殊格式来看待。比如进退格,葫芦格,轱辘格。。。。这些都是一种变化。就好象下棋要遵守规则一样,马踏斜日,象飞田角,车走直路,小兵过河横冲直撞,士走虚路,将不出九宫。该遵循的规则,你一样要遵循。不能因为失传或者没有人用就废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