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 : 那个最爱陆小曼的男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民国历史上有一位叫王赓的名人,他是一位将军,但他的出名却并非是因为战功彪炳,而是因为他的妻子,不,准确点来说,应该是他的前妻。

1922年,北京金鱼胡同的海军联欢社里,一场盛大的婚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几乎大半个北京城的达官贵人都亲自到场祝贺,贺礼堆成了小山,舆论也吵翻了天。这么大的排场,可想而知结婚者的身份必定不同寻常。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一对新人身上,新郎王赓,新娘陆小曼。

19岁的京城名媛陆小曼披上婚纱做了新嫁娘,28岁的青年才俊王赓如愿以偿地抱得美人归。一个是名动京师的才女美人,一个是平步青云的青年才俊。

王赓是何人?既然能够娶到陆小曼,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纵观王赓的履历,也是十分出彩。他于1895年5月15日生于江苏无锡,本是官宦子弟,世代荣耀显贵,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却家道衰落,于是他少年“弃绝一切嗜好,立志苦读”。先是在北京安定中学,后又考入清华留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读书,因学业成绩非常突出,他被选中以全部公费派到美国留学。

1911年,王赓赴美留学。先在密歇根大学读了一年,然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三、四年级又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历史和政治系。1915年,他以名列第14位(共116名文科生)的优异成绩毕业,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

同年,王赓因为成绩优异而受到西点军校的约谈,到那里接受美国陆军高等教育。美国西点军校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它的毕业证就是一张最好的通行证。他的同学中有后来成了“二战”时期的欧洲盟军统帅、再后来又当了美国第34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

1918年,王赓从西点军校毕业,他的成绩在137名毕业生中排行第12名,名列前茅,甚是优秀。

“巴黎和会”期间,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法谈判,需要留洋的军事专家协助争取中国的权利,于是王赓便担任了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他在这一期间认识了在巴黎和会周边为中国权益而奔走呼号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十分欣赏年轻有为的王赓,遂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

是年秋天,王赓回国担任航空局委员, 两年后升任陆军上校,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也就是在这时,他结识了北京城里芳名远播的交际花陆小曼,美得像一朵香气扑鼻的鲜花,男人都喜欢她,王赓也不例外,只一眼,他就陶醉在她的一涡浅笑里,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会发光,真是位集世间所有美好于一身的绝代佳人。自古以来,英雄配美人,合情合理,王赓立即托人到陆家求婚。

那时候他没有想太多,只想要跟她长相厮守。他老觉得她这朵漂亮的花会被别人采走,所以他要下手快一点。

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王赓的求婚看起来很顺利,事实上,他心里很不安,因为陆小曼并没有看上他,不过是她的父母相中了他,她是奉父母之命嫁给他的。

就好比当年鲁迅指着朱安对他的朋友许寿裳说: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王赓也是陆小曼的母亲给她的一件礼物,不同的是,他却要反过来好好地供养她。



婚后,在老师梁启超和挚友蒋百里的推荐下,王赓被任命为清华学校的校长,但他是军人出身,心中更倾向于“武”,于是他谢绝了师友的好意,应西点军校老学长温应兴的邀请,北上去了哈尔滨,参与中东铁路的工作。

不久,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局长,他想要妻子随同前往,于是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

他看得出来,她是极不情愿的,住的一点都不开心,她想念的是北京城的大宅院。没几日,她就回去了,他们开始了新婚燕尔就分居两地的尴尬。

那时的王赓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他是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刚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很快又晋升为陆军少将,他正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况且他觉得反正都已经把美人娶回家了,等他真正功成名就再陪她也不迟,反正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

在哈尔滨的王赓忙得团团转,在北京的陆小曼却闲到无聊至极,她喜欢热闹,可家里实在是太冷清了,于是她又回到了交际圈。

曾经被无数人瞩目与羡艳的人,又怎会甘愿忍受繁华落尽的寂寞与荒凉。纵然已身为人妇,那又如何,回了交际圈,她依然是那个万人追捧的名媛,一如当年。

磊庵在《徐志摩和陆小曼艳史》一书中这样写道:

他的批评不无道理,可王赓是事业型男人,他希望妻子安分守己,只是他却偏偏娶了一个名媛,而且这个名媛还是陆小曼。

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错,从来都没有对过。



时间挪到了1924年,徐志摩出现了,他像一声炸雷,惊醒了沉寂中的陆小曼,而王赓睡得太死,醒来才发觉一切已晚。

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他也是梁启超的学生,与王赓是同门师兄弟,他出入王家不需要理由。

毫无戒心的王庚总是在批改公文或手不释卷或公务缠身,他总会头也不抬地对徐志摩说:“志摩,我忙,我不去,叫小曼陪你去玩吧!”若陆小曼想出去玩,而徐志摩又恰巧在跟前,王庚又会对陆小曼说:“我没空,让志摩陪你去玩吧!”他信任自己妻子和朋友,是心无城府,也是光明磊落。

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徐陆之恋闹得沸沸扬扬,王赓却还一无所知,他并未多想,依旧安安静静地去上海任职,平时依然很少回家。

此时的王赓在蒋百里的介绍下,正往来于沪杭两地,给孙传芳向国外购买军火,虽然事务很繁忙,但他没有忘记购买礼物托朋友带个太太,并与她通信,商定把她接往上海。他觉得,总是把她一个人留在北京确实不太好。

王赓没有想到,太太拒绝了他的建议,她不愿随他前往上海,她喜欢北京的舞池,更重要的是,徐志摩也在北京。

无法想象知道了妻子婚外恋之后的王赓是什么反应,是震怒?是悲伤?或者是绝望?

他与陆小曼发生了争吵,她本来就身子弱,一气之下竟生了大病,住进了医院,看到妻子为另一个男人流泪哭泣,他这个当丈夫的心里比刀割还要难受。

王赓把陆小曼交给她的父母看管,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转身又回了上海。

1925年春,因为舆论甚嚣尘上,徐志摩出国暂避风头,陆小曼相思成疾,她默默地想着徐志摩,王赓就坐在她身边,静静地看着她,心如刀绞。

她读着徐志摩写给她的诗,捧在手心里,放在胸口上,读到泪流满面。

王赓不会写诗,他也不懂浪漫,不会说俏皮话逗她开心,他只会一言不发地陪着她哭泣。

女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形象地大哭一场,可王赓是男人,他不敢哭,也不会哭,他的眼泪只能流在心里。

他比她大七岁,在他眼里,她还是个孩子,所以他便像长辈对晚辈那样照顾着她,他在等她长大,而如今她长大了,知道爱情为何物了,她却想要离开他了。



王赓并不知道,徐志摩很快便又回国了,他还亲自登门拜访了陆小曼的母亲,表达了求婚之意。

事情的发展远远超乎王赓的想象,他还在等她回心转意,可惜他等不到了。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好友刘海粟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找他谈判,徐志摩也很快追到了上海,已经到了必须做决定的地步。

在上海那家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村”里,王赓主动与情敌徐志摩握手,徐志摩目光躲闪,他心中有愧,不敢看他的眼睛。王赓倒很坦然,爱情这东西本来就没有什么道理,他不怪徐志摩,只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身边人。

刘海粟委婉地暗示王赓与陆小曼离婚,其他人都默不作声,但都又表明了态。哪里是劝和,分明是劝散,所有人的天平都倒向了徐志摩那一端,他成了孤家寡人。

王赓收到了徐志摩的信,信中满是对陆小曼的爱意,好像横刀夺爱的人反而是他似的。

王赓想了两个月。两个月后,他找陆小曼谈话,表示愿意放手。她人在这里,心却在别处,强留她在身边又有何意义。

陆小曼一直在哭,她突然明白了他一直以来的好,她似乎懂得了他深沉无言的爱,可是他们已经不得不说再见了。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陆小曼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不愿意怀着王赓的孩子嫁给徐志摩,于是她去堕了胎。没有人知道,徐志摩不知情,王赓更不知道。如果他知道这件事,他或许就不会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拼了命也要把她留下来。

他的岳母吴曼华倒是一直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这一边,但他的岳父陆定却偏向了徐志摩,瞒着妻子给上海的律师亲戚李祖虞发电报,委托他尽快帮陆小曼和王赓办理离婚手续,找王赓签字。

没有人帮他,徐志摩的好友胡适亲自登门求婚,胡适是大名人,岳母不好驳他的面子,于是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请梁启超征婚,二是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的礼堂举行婚礼。两个条件很难办,但胡适办到了。

王赓签字离婚后,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也同意签字离婚,他们两个人做出了一样的牺牲,成全了爱人与别人的幸福。

一年前,上海滩出了一段佳话。沈剑龙颇为大度,把妻子杨之华让给了瞿秋白,并在报上刊登启事,祝福情敌。如此君子气度,引来一片称赞一声。一年后,也是在上海滩,王赓亲手把他心爱的太太陆小曼送给了同门师兄徐志摩。有人将他与沈剑龙相提并论,他只是苦笑。不相干的人哪里懂得他的痛楚,他成全的并不是自己的好名声,他成全的是她的幸福,放手时他给她的最后的疼爱。

王赓对徐志摩说:

见徐志摩点头应允,他才放了心。

1926年,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梁启超亲自到场祝贺并做了证婚人,毕竟徐志摩是他最爱护的学生。

他们婚后定居在上海。

王赓也住在上海,但他没敢像金岳霖那样“逐林而居”地住在她隔壁,他只想远远地看着她,并不想打扰她的幸福。



与陆小曼离婚后,王赓先后担任过炮兵司令、装甲车司令等军职,埋头于公务之中,再也不提娶亲之事。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一概拒绝,因为他心里还装着一个人。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独自寡居。王赓想和她再续前缘,陆母支持女儿与前夫复婚,但被女儿一口回绝。她说她心里还有徐志摩,她要为他守寡,他又何尝不是呢?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王赓此时正担任"税警总团"第二任总团长,中将军衔,在上海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2月27日,王赓突然脱离战场,不幸在公共租界被日军抓获。他随身带的军用皮包中,有淞沪兵力部署和战线配置图,后经他国斡,他被日军放出,但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却因“擅离戒严地点,漏泄军机”的罪名逮捕了他,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

据说王赓之所以会擅离阵地,是因为他想到公共租界去探望寡居的前妻陆小曼。

身陷囹圄,意气消磨。出狱后的王赓,一身疾病,满脸沧桑。人生不顺,仕途蹭蹬,出国疗疾归来,他再也无颜在军队之中担任要职,从前线转到了后勤。他曾任国民政府兵工署昆明办事处处长,专门负责补给抗战的后方物资,虽然他心底里更渴望能带兵抗倭。

1942年3月11日,国民政府要派遣一个军事代表团赴华盛顿,宋子文想到了处境落魄的王赓。

王赓跟着军事代表团途经开罗时突发重病,不久就病逝在了开罗皇家医院,遗体在北非盟军的协助下葬在开罗公墓。

远在上海的陆小曼并不知道他的死,若她知道了,或许也会为他掉眼泪吧。

王赓一生都背负着“ 陆小曼前夫 ”的标签,他离世这么多年了,人们所能记住的也不过是他与陆小曼的一段婚恋,四年姻缘,不知道这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陆小曼是幸运的,徐志摩给了她6年婚姻,翁瑞午陪了她33年,而王赓,爱了她一辈子。

徐志摩一生有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死后,张幼仪说:

陆小曼一生遇到过三个男人,王赓,徐志摩,翁瑞午。如果王赓活得再久一点儿,不知道他会不会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