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之本质,追寻思维根源--常春藤读书会第32次共读实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在开始共读之前,郝晓东老师让大家思考四个问题。

Q1:“我之为我”的本质是什么?
Q2:思维从哪里来?
Q3: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Q4:“批判性思维”难在哪里?

四个精简的问题抛出来之后,瞬间引爆了共读者们的脑力激荡。

李宏:批判性思维就是辩证,就是有肯定有否定,有扬有弃,它本质是革命的、科学的精神,要有突破,要有创新,打破固有而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

王小龙:别人如何看我?从外部来看,别人只看到我的一切的行为,那么我的本质就是我的一切行为的总和。从内部来看,我如何看我呢?那就是我的思维方式。

郭良锁:回答问题1,“我思故我在”;回答问题3,“为了公正”。

周国军:1. 人的本质在于每个人都不可替代,2. 思维从对比中来,3. 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也导致每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批判性思维,4. 批判性思维难在改变。

闫美云:肉身+思维=完整的我;内在思想与外在事物相连接产生思维;思维需要调整,修正,因而需要批判性思维。

郝晓东:这四个问题,本身是很庞大的问题。我们就不妨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去开始读这本书。

《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是心理学范畴的。我们学习皮亚杰知道,现实是构建起来的,我们所认识的所有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我们并不能够纯粹客观地认识事物,所有的事物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加工而进入大脑当中的。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建构什么样的现实。

所以心理学就会说,“一切的幸福是由思维决定的”,我们觉得这很唯心。如果我们学了经济学之后,又会发现经济学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的思维是由外界物质所决定的”。当然,心理学家会另外的理论回应他。

今天,我们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思维。

郝晓东:这一部分核心内容就是 批判性思维 的重要性。这有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Q1: 思维与观点的关系是什么?
Q2: 书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郝晓东:思维和观点的关系是什么?
不详:思维在前,观点在后。
李宏:观点受思维影响。

(大家一阵嘈杂,这里思维有些混乱,对于问题没有很好的理解。于是,郝老师继续分解问题。)

郝晓东:我们平常彼此之间交流时,听到的是对方的观点还是对方的思维?

(大家依然未能理解,答案并不一致。郝老师开始解释。)

郝晓东:我们想象一下海上的冰山,我们所听到的观点就是海平面上的冰山,而水面下的才是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的观点背后是思维在起作用,但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够观察到对方的观点而观察不到对方的思维,特别是我们通常只能知道自己的观点,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

举例1
记得有一个女孩子说“别人都觉得我很不错,但我就觉得我很不好”,然后就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这是什么思维呢?

有人说是童年成长经历的影响,有人说是内心不够强大,有人说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

郝晓东:她背后的思维实际上是,“我只有各个方面都优秀,我才能够自信”。“你们认为我优秀, 但是我认为我不够全面优秀,所以不满意自己”。

举例2
我们读书会的很多朋友说“我就不敢发言” ,背后的思维是什么呢?

这次大家受到启发,也因为大家确实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所以理解了这个例子背后的思维是,“怕被别人否认”。这种思维之下,“我只有说对了才能说,我认为我说的不对所以我就不敢说,也就不说了”。

举例3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从小就是这样子的啊。从小到大习惯了啊。

这背后的思维是什么?

刚刚燃起的思维小火苗又有些撑不住了。

郝晓东:这背后的思维是,习惯了的就认为是理所应当是对的。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先把这个思维搞清楚。思维不是显现出来的观点,而是引起观点背后的隐形东西。

郝晓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不优秀的思考者会怎么样?

不详: 情绪化严重。
不详:感性。

刘杰:前面讲了,思维是行为的先导,那么行为背后就有思维的支撑,那么优秀的思维指导下的行为就相对正确。优秀的思维能够剔除感受、需求,把负面的认知影响降到最低。而一些走向犯罪的过激行为往往是个人需求和直接感受代替了思维,未经良好思维的辨别。

郝晓东:不优秀的思维会将感受、需求和思维混同在一起。

举例4
昨天我去了办公室,办公室里的一个小姑娘在那里,表现得害怕得不得了。我就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不敢回到桌子旁边,那里边有蟑螂”。

这就是感受与思维的混同。 思维会知道那个蟑螂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毕竟不是一头狼或是老虎会吃人,但是,真实感受和思维就是混在一起支配了最终的行为。

举例5
人人都有渴望得到称赞的需求,所以说,只要你称赞我,我就觉得你好。

这是需求与思维的混同。 从理性上说,不可能所有的赞美都是真实的。反过来,我们听到批评的时候,往往要给自己辩白。优秀的思维者会先听有没有道理。特别是生活当中如果是下级在反驳上级,孩子在反驳父母,年轻人在反驳年长者的时候,后者有没有理性思维是很不一样的。上级严厉地在公开场合批评下属的时候,下属有没有批判性思维也是不一样的。

1. 要关注观点背后的思维。
2. 优秀的思维者能将思维与感受、需求想分离。

以下皆为郝老师的讲解。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思维的思维,也叫元认知。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我”,“我认为”,那么从哲学上来说,“我之为我”的本质是什么?很多时候,“我”在言说只不过是语言借“我”而说。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东西,文化传统,民俗制度,都是语言。我们要朗诵诗歌,其实是中国的传统诗歌借“我”而说。我们之所以经常在交流教研的时候无法达成共识,就是因为我们总在说“我认为”,而从来没有对“我”是怎么形成的进行思维。

“我思故我在”,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呢? 从哲学的更深层意思上来说,“我”就是对我的思维进行思维,这才是“我”。

你渴了想喝水,这不是你,这是你的本能决定,动物都有本能。人当然跟动物是不一样的。你想喝水就喝水,这不是你,因为你没有参与,这是你的身体在决定,那么你想喝水,但是你能控制住不喝水。这才是你。

你看见蛇就怕,这不是你,这是你的本能,但是你看见蛇怕而能够去抓蛇,这是你。因为这里面有你自己的意志。

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自由,想做什么而能不做什么,这才是自由。

一头牛在草地上闲散的吃草,那不是自由,因为它被它的生物基因和本能控制。如果牛能看见草,想吃而不吃,这才是自由,才是“我之为我”的本质。我把这条胳膊砍掉换上一条胳膊,这肯定还是我,我换个心脏,还是我啊,那么把大脑换了之后呢?还能称之为我么?

第二个,为什么要批判性思维,我们的思维从哪里来?刚才有的朋友说得其实很好。思维是天上掉的吗,肯定不是。天生就有的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我想问大家,是先有的手机还是先有的手机的概念?如果我们要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实践当中来,那么手机从哪个实践当中来啊?它是从思维当中来的。

我们的思维大部分都是来自遗传。你不得不承认身体对人的影响。一个人长期生病让他怎么也乐观不起来。除了身体有影响,还有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根本上是思维方式的影响。孩子天生自卑,我们认为是遗传,因为他父母就自卑,所以孩子也自卑。其实不是基因遗传,而是父母的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还有成长过程当中的道听途说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只是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儿童缺乏分辨力,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错。 世界无所谓复杂不复杂,世界本然如此,是人心复杂。你说这个世界越来越看不透,越来越乱了。 错。 世界不乱,是你的思维乱,世界无所谓乱不乱,大自然整个地球都将一直演化着,一切都是如其所是,道法自然,是你的思维乱,思维复杂。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呢就会把这个观念跟自我混在一块绑在一块儿。

教研活动时,“我” 的观点受到质疑,我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我们把思维和人绑定了,你否定我的思维就是否定我本人。这就是不成熟的思维方式,也往往是面红耳赤的争论的一个核心原因, 其根本就在于不能把观点和人分离。

那么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呢? 书中认为,“概念”“框架”,这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一样却不断争论,争论的东西我们都不说,以为对方也是这样理解,其实彼此的理解根本不在一条线上。研究生的论文第一条就是界定概念,概念要首先搞清楚。概念搞不清楚还对话,就会产生不必要的争论。

有人说父母要爱孩子,有人说孩子也得打呢,有人说爱得还伤心呢,越爱越养出白眼狼,有些书上说爱就是一切,那我们到底爱还是不爱?在这里边,其实有很多在这个爱的概念上或内涵上就混了。我们就需要探讨什么是爱,就需要读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书中会谈“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 爱的第一步是理解。 不理解对方,他喜欢吃米饭,而你喜欢吃面条,于是你就端过去碗面条让他吃,你认为很爱,但对方不这么认为,因为你不理解对方。 爱的第二步是尊重。 我们很多时候,孩子在那儿写日记,你还会偷看他们的日记写啥呢,说是要帮孩子把握下方向,然后孩子知道就很生气,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所以说呢,爱也会伤人。

因此,概念是批判性思维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思维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缺乏学术训练。同时这也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它会训练一个人的思维。

我们在这样一个层次当中的往往会受圈子的影响。什么是圈子?圈子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趋同性,所以说我们要学打网球就要模仿高手,同样思维练习我们也要找高手。高人就高在思维方式。

我再问一个问题。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般有三个标准,一是利害,二是喜恶,三是是非。通常我们以哪一个为处事标准?

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场面热烈。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是非,其实是利害,更多是喜好。 我们认为是有理性的思考,但是大多数人是非理性的。

比如抽烟的人,理智上知道抽烟不好,但是就选择了抽烟。

再如,处理家庭矛盾的书当中,肯定没有一本书教你如何去改变对方,都是在要求你改变自己。有人会说,“我改掉了他不改变”,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背后的思维是什么?批判性思维认为这其中有个心理是自欺,自我欺骗。当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因为要给自己的这种选择装饰一个合适的理由,“我本身也不是这样,但是因为他这样,所以导致我这样”。

所以说, 成熟的人论是非而不论利害,也就是说,不是说对我好,我就认可或去做;也不是说对我不好,我就不认可或者不做,而是说这个事情应该不应该这样,应该的话,对我不好我也要做;不应该呢,对我好我也不做,即为公正。

1. 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思维,也叫元认知。
2.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是自由,想做什么而能不做什么,才是自由,才是“我之为我”的本质。
3. 讨论问题时要将观点和人分离。
4. 批判性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界定概念。
5. 成熟的人论是非而不论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