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话?解析语言迟缓的娃该怎么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4



语言迟缓的娃,多跟他们说话,多“教说话”就行吗?


那要看你“教说话”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在“教说话”。


举个例子。孩子有语言,会说话了。不过很快就有了新问题:要么语言单一,要么词不达意。孩子是真的会说话吗?


我在《干预满2年,老家长手把手教你避坑》中提到过,我发出一句特别简单的指令,涵宝没有执行,后来分析原因:他听不懂。


刚带涵宝干预的时候,我遇见过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


4个人的集体课,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完 游戏 ,有个孩子还在教室前面 意犹未尽。老师发出一条指令:“XX,回去坐你自己的椅子。”


这个孩子愣愣地,听到了老师的话,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动作。



老师又提醒了一句,“回去坐你自己的椅子。”


孩子有点尬。我猜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感觉老师让自己做点什么,但是他听不懂。


后来老师果断辅助,孩子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后来反复训练几次,孩子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涵宝也有过类似的事。做 游戏 之前,老师讲了 游戏 规则,他没什么表情,有点摸不着头脑。老师用动作演示了一遍,一边演示一边解释,他突然笑了,一副 “我终于明白了” 的样子。 游戏 玩得很开心,也能遵守规则。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孩子在输出语言之前,需要大量的认知作为积累。这也是小蜗牛和NT的区别。因为很多东西,NT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就懂了,不需要教,但小蜗牛不同。


涵宝和姐姐是龙凤胎。俩娃从出生开始接触的环境一毛一样。姐姐的语言发育相对同龄女孩来说稍稍晚一丢丢。在三岁半的时候,姐姐能像爆豆子似的说个不停,弟弟跟姐姐天差地别。


怎么形容呢?比如说,


我跟涵宝玩 游戏 ,我做动作,他来表达。


游戏 很简单,我站起来、坐椅子上、躺下、跳起来、蹲下。(这是一个考察掌握动词的 游戏 )当我做出“蹲下”的动作时,涵宝只是笑,说不出来。



而之前会根据相应的动作,说出:“妈妈坐下了。”“妈妈跳”。


我知道他可能不理解什么是“蹲”;我就对他发出一个指令,“蹲下”。果然,他无动于衷。


“蹲”这个动作,我从来没教过他们俩。姐姐就能自然输出:


带俩娃出去玩儿,姐姐远远看见很多小朋友,围在池塘边上。她问我,“妈妈,他们蹲着看什么呢?”

NT在日积月累的成长中,会根据周围环境、大人的语言、绘本、动画片自主学习和理解。 小蜗牛的这项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孩子都不理解,怎么输出呢?说白了,孩子认知落下一大块,造成理解能力薄弱、语言迟缓。


教语言,从教认知出发。而且要坚持教、长期教。 教授的内容从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持之以恒,水滴石穿。量的积累一定会达到质的飞跃。


教说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难度很大。到底怎么教,教什么,我给大家总结几点:


第一,教认知是用卡片好,还是实情实景还原去教?


比如教孩子认识水果,用卡片好,还是直接带孩子到水果超市,一样一样指认比较好?



纠结这个问题的人,只能说……你们想多了。


对于同一种东西,你可能要教上很多次。如果让我教娃认知水果,我肯定用卡片(或者绘本)先教。然后带娃到生活中大量的泛化。



挺多家长对机构的桌面教学,用卡片教认知存在异议。我倒觉得该质疑的不是桌面教学或者卡片,而是机构有没有系统的语言教授方法。这就涉及到下面的问题:


第二,教语言,你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吗?


教娃认知,大家最开始都从名词开始吧。动物、水果、场所、人物、活动等等,但这些都教完了,孩子都掌握了, 接下来你教什么???


语言是个庞大的系统。尤其对于小蜗牛来说,需要周密和详细的教授计划。这个计划单凭一己之力,真心做不到。哪里有现成的完整的体系?


经验丰富的机构,里面有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老师,他们有大量的实战经验,会告诉你如何突破孩子语言的平台期,再上一个台阶。(我有段时间非常焦虑,不知道怎么帮孩子提高,结果老师一句话就指点迷津:这个阶段的娃,你要开始教他反义词啦)


还有就是针对家长的教学平台。照着上面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学。


我家娃在机构里跟着老师学,在家里我根据平台的内容教他。平台就是众所周知的 ALSOLIFE ,真香。


第三,孩子需求性语言多,描述性语言少,怎么办?


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某个机构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家孩子,坚持长期干预,在小学4年级的时候语言有了重大的突破,逻辑性啊,表达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不知道具体提高到了哪个阶段,但我读到这个案例,还是挺欣慰的。好像一下子有了动力。


孩子描述性语言少,归根结底是动机不足。


我记得群里有个家长说,她在家就差上房揭瓦了,娃都不看他,自顾自搭积木。


孩子听力正常,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完全不care。


什么是动机?比如说娃不理你,不看你。但你要是喊一声,“吃薯片了!”孩子马上蹬蹬蹬跑过来,问你要薯片。这就是动机。内心有需求。



涵宝最近涂完颜色,或者搭完积木,偶尔会展示给大人看。拿着画跑来找我,“妈妈,这是我画的。”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

。我引导他说出来涂了什么颜色,涂的是什么形状,一句一句教他完整说出来。


不断激发内心的动机,同时要增加语言训练;动机等于架构,有了动机,孩子还要有能表达出来的能力。


训练描述性语言,我自己有三个方法。


一个是训练孩子看图说话。就是看图讲故事。今年年初,我拿了一本英文的《三只小猪》(红火箭其中一本),让想涵宝拿着点读笔,自己玩一会儿。他呢,一边津津有味儿地看着书,一边说出图片上的情节。(之前看过三只小猪的动画片)



我带涵宝读过大量的绘本,从干预第一天到现在从未间断。有过大量的铺垫,所以他对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故事,能简单地叙述出来。


我先训练他复述一些简单的,读过的绘本;后期带他复述没读过的,情节简单的图片。



第二个方法就是让他说出当下发生的事。比如姐姐正在做什么,姐姐为什么生气了。描述当下发生的故事。


夏天带涵宝去公园,有个小朋友骑车被水管绊倒,涵宝看到,大声说,“小朋友摔倒了!”(我一听到赶紧强化呀,小主都能这么表达了,赶紧鼓励)


第三个方法就是回忆和总结。帮他回忆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姥爷天天中午接他放学,会问,“你中午吃了什么?”涵宝会一样一样说出来。



周末带去公园玩,回来问他,“我们去哪儿了”“跟谁一块去的?”“玩了什么 游戏 ”“吃了什么东西”,一样一样帮他串起来。


第四,对话训练


这也是各位老父亲老母亲的痛点,如何训练娃对话?很多小蜗牛可以应付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无法深入对话,像聊天一样。


对话就像抛球。回想我们自己平时如何对话?它就像抛球,接住对方抛过过来的球,再抛回去,你来我往,这才是对话。



而现实中,想跟小蜗牛对话,你可能得多用问句式,不然小蜗牛真心不知道如何回答


建议大家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做对话训练。上完感统课,我问涵宝:


“你刚才去哪儿了?”

“去上课。”


“今天是哪个老师教你?”

“张老师。”


“乐乐来了吗?

“来了。”


“下课后干什么了?”

“买蛋糕。”


“谁给你买的?”

“爸爸买的。”


“蛋糕是什么味儿的呀?

“南瓜味的。”


“蛋糕分给谁吃呢?”

“姐姐、姥爷姥姥,妈妈、爸爸。”(姐姐永远排第一,不管买什么好吃的,永远第一个给姐姐。)


“妈妈肚子好饿呀!”

蹬蹬蹬跑去找蛋糕,拿了一个给我:“妈妈,给你!”


每天坚持对话。在下课后,睡觉前,或者任何碎片时间,跟娃唠十块钱儿的


另外可以教娃嘘寒问暖,比如,我每天下班回来,涵宝很少搭理我。有一次居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跑过来说,“妈妈回来了!”


我趁机先夸一句 ,“你说的真棒。”


然后赶紧再教一句,“以后妈妈回来了,你问下妈妈,上班累不累?”


……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为了培养“用户习惯”,那段时间为了让他搭理我,在门口等着我,每天下班我口袋里都装着小零食。
老规矩,文章写完我又要强行划重点了:培养娃语言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扩大认知+刺激动机+长期坚持。先做到持之以恒,再来静待花开。


PS:最近比较抓马。俩孩子面临幼升小,家有一只普娃一只蜗牛,两种套路的学习,搞得我心力交瘁。给姐姐报了几门网课,正在着手选兴趣班。



有个小收获:我跟姐姐一起学在线美术,我学会了再教涵宝画。这么算下来 ,报班的钱和花费的时间,算是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