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某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字义

1. 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人。~处。~国。

2. 自称(代替“我”或名字):~姓李。

详细字义

1. (象形。金文字形。像木上结一个果实,本是“梅”的象形。( méi)本义:梅)

2. 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 [certain]

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狂生某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太监某守辽东。——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某亦守法。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某人;某天;某官某(某某官(叫)某某的(人)。某,文言虚指代词。此处前一个代此人官职,后一个代他的姓名);某等(我等,我们);某们(我们,某是代词);某舍(犹某公子)

4. 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 [some]

某所,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某年月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畿辅某官。——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决斗某所。——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某家(指不确定的一家)

6. 指代失传的或忘记的人名或时、地等 [some]。如:某者(表示姓名失传的人)

7. 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 [I]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 又如:某则以为;某不量敌;某知罪矣;我张某;某以(某矣。自称自己的代词,我);某家(戏曲中自称之词);某乙(自称代称);某甲(自称之代词)

2. 文言文中,“子”“某”分别是什么意思

【子】

①幼小的,小的(例:子畜)

②对人的称呼(例:士子)

③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孔子)

④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子丑寅卯)

⑤你(例:执子之手)

⑥孔子的专称(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⑦儿女(例:孀妻弱子)

⑧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例: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⑨作姓。

⑩ 通“慈“(例:天迪从子保。——《书·召诰》)

⑪结果实(例:。。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⑫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某】

①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②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多表谦虚之意(例: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虚指代词(例:某人)

***参考资料:

1. /link?url=dFZrmsYFEQb_WYYYIKJDfb7cHiB5Tr7VJxz4yghy0PNIAM0Gr5k2FfJyqpCrYnnBlQZis5336Kw3TSMzuIc_6zJ-UC0YL1GpdKxIgH_bP0q(百度百科--子)

2. /link?url=Ky4u4jTo5prKb9O0ODEfWR-9G5ENN73iN33Wf8tDIgU-H6BQHoYCv1WCmxmZlp4z4pbylbhVkAwn90p6E9KYe7Nvj1nBm7dlLCBfg0A3(百度百科--某)

3. 用文言文介绍某本书

用文言文介绍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4. 五篇简单的文言文

1、《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

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启示: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 *** 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启示: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启示: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个树墩子。一只兔子跑过来,恰巧碰在上面,撞断脖子死了。他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农具,守候在树墩子旁边,希望再拣到一只。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启示: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有意义的事。

5、《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启示:做事要分主次,别丢了真正珍贵的东西,而留下了不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