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无孤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15
刘备和诸葛亮有一个评价,叫:"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才能方面暂且不提,至少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正大光明,堪称古今之典范。刘备和诸葛亮还有一段挺有名的对话,也十分有争议。刘备在临死之前跟诸葛亮说,要是刘禅不顶事,"君可自取。"问题就出现在"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上。它到底是什么含义,是不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刘备托孤的历史背景

刘备集团的膨胀和衰败都比较快,在电光火石之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终于正面硬碰硬打赢了曹操,拿到了至关重要的汉中平原。可惜转眼关羽就送了一波大的,他贸然率军北伐襄阳、樊城,不但襄、樊没有打下来,荆州也丢了,刘备集团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水军造了个精光。

刘备给关羽报仇,没有水军的屏障,又让陆逊打得全军覆没。刘备多少年攒的家底都送出去了,南中地区也是一片混乱,高定、雍闿等人纷纷反叛。这个一连串的打击对刘备来说应该是很大的。刘备的身体也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实在是不行了,把诸葛亮从成都叫过来,就要安排后事。

刘备让诸葛亮当刘禅的辅政大臣。在永安还有一个尚书令李严,刘备也不好意思把这个老伙计给拉下,于是拉李严进来凑个数,也给他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但是是诸葛亮的副手,其实连副手都很勉强,有名无实罢了。不仅仅是这样,刘备还跟诸葛亮掏心掏肺地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辅佐不了你就取而代之。这对于一个臣子来说,可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信任了。

古代有禅让制和世袭制。禅让制在上古时期可能会存在,春秋时期也有一些零星的例子。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世袭制,父子相传,兄弟相及。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一个统治者,他能够跟诸葛亮说这样的话是很不容易的。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在当时时局动荡,蜀汉的实力锐减,内部叛乱不止,外部有曹魏和东吴虎视眈眈。虽然孙权刚与刘备讲和,但双方的关系还是很紧张。在这个情况下,或许刘备认为,一个明智的领袖比家族血缘的延续更为重要。

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杀,没直接被杀死吊着一口气,他把江东集团的领袖位置传给孙权,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在《三国演义》中说孙策的意思是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其实压根没提周瑜的事。孙策也跟张昭说了,孙权不顶事的话,你就自己取代就完事了。至于为什么孙策托孤的争议性没有刘备托孤的大,那明显是因为两个人的人气高低问题。

对"君可自取"的几种猜测

首先无论是真情还是假意,"君可自取"的具体含义应该是可以取而代之。这一点同时适用于刘备托孤诸葛亮以及孙策托孤张昭两个事情上。有人认为刘备托孤诸葛亮时的"君可自取"是诈诸葛亮,看看你的态度如何,到底是不是真心辅佐刘禅;也有人认为刘备是真心实意地认为,如果刘禅坚持不下去,那还不如让诸葛亮来领这个头;另外也有人认为刘备是用感情感化诸葛亮,让诸葛亮打消篡权的念头。种种说法总归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君可自取"的意思是你可以另外选择一个君主,把刘禅给废掉,当然还是得从刘备的儿子里面挑。刘禅不行用刘永,刘永不行用刘理。反正给诸葛亮废立皇帝的权力,然后蜀汉宗室仍然保持刘备的血脉,既有惠于刘备后代,还可以继续打着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号。不过小编并没有能够找到支持这种说法的论据,大概还处于一种臆测的状态。

第二种说法是,"君可自取"的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做决断。比如某项政令或者某次军事行动,刘禅的脑子玩不转,诸葛亮就可以绕过刘禅进行决策。持这种说法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论据,哪怕它非常的牵强。比如孙策托孤的时候,先是对张昭说"君可自取",然后又说如果发展不顺利,就"缓步西归"也不要紧。就像"君可自取"一样,"缓步西归"也是有争议的。易中天先生认为是从江东回淮南地区;黎东方先生认为是归附于北方的曹操。无论是哪种意思,反正是战略决策方面上。孙策先给张昭"自取"的权力,马上又说"缓步西归"也可以,很多人就联系上下文认为这个"取"是做决断,再把这层意思加在刘备托孤的身上。

"君可自取"的正确解法

文言文的表达往往很模糊,比方说这个"君可自取",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取而代之;废立皇帝;自行决策三种说法似乎都可以说得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小编认为还是应该按照取而代之的意思。原因有两点:

现代人理解"君可自取"有些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古代人的理解。《裴注三国志》中引注了东晋史学家孙盛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其中提出:"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如果诸葛亮不是好人,就不应该用这个遗命给诸葛亮留下篡权的口实。可见孙盛是按照取而代之理解的。

《三国志集解》中对刘备托孤包括孙策托孤时的"君可自取"的理解,全部都是按取而代之,只不过具体的动机还有分歧。《资治通鉴》记载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临终前也打算给权臣桓温"君自取之"的选择。可见这些古人都认为"君可自取"是取而代之的意思。

先帝所说的"君可自取"的诏令对于一个权臣来说是有相当的分量的。一旦这个权臣有篡逆之心,把它拿出来就是一个现成的保证统治合理性的工具。所以孙盛才说刘备不该"启篡逆之涂",给诸葛亮开方便之门。如果刘备的"君可自取"是可以废立皇帝或者自行决策的意思,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更加清晰明了的话术,而不是这种明棱两可的、容易给诸葛亮造势的话术。所以小编认为刘备的表面意思就是给予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权力,至于是用阴谋诈诸葛亮,还是用感情感动诸葛亮,这个问题还是要靠后人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集解》、《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