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婚姻也可以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作者\张玉薇 咨商心理师

每当听着 已婚女性当事人抱怨著对伴侣的种种不满,深觉自己婚前看走眼而伤心、气愤不已 时,我一方面陪着同理她们对伴侣的失望和生气,一方面也勾起自己的相似感受,内心总会发出会心一笑, 看来,多数女人婚前真的是对男人投注很多的想像和期待呀

世俗价值一直告诉我们「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郎」,结婚对女人而言,似乎更有着一种赌注的心理,我们怀抱着满心的期待,期望被所选择的伴侣珍爱、疼惜,能一直一直地被捧在手心,深怕在婚姻里过得「不幸福」,但那个「不幸福」其实是很难具体想像的, 我们更宁愿相信「两个人只要同心就能共创美好的未来」,因而在进入婚姻前,相信多数的女人都是怀抱着一种梦幻的理想去迎接婚礼和婚姻的

真正进入婚姻之后,开始两个人朝夕相处的生活,你与对方展开更「真实」地互动,他的一言一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习惯都映在你的眼前,婚前珍惜彼此相聚时刻所展现的包容和忍受力,就在这些每日、每月的琐碎互动中愈渐被磨掉,你开始觉得眼前的他不止不完美,还与自己有很多的差异,更开始怀疑自己的双眼如何会在婚前被蒙敝的这样深,于是内心便常出现生气、委曲的心情。

婚姻初期,许多女性可能还很活在被捧在手心的美好,很难去思索对方也有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曾看过一篇对男女性 在面对「关系」这件事的的诠解文章,文中提到「女人通常会在关系确认后才开始对关系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而男人对关系的努力,却往往止于对关系的确定」 ,也就是说男人一旦确立这个关系角色是稳定的,如:结了婚有了明确的夫妻角色,就会将其心力投注在其他的事物上,而女人却正因关系的确立,才正开始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 这真是好大的差异呀!怪不得常听到「男女人的战争是永远也不会止息的」这话

推荐阅读:妈妈的三句婚姻经营哲学

另外,无论我们多有觉知,可能都免不了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对我们在婚姻中的潜在影响,如:心中对好丈夫、好父亲形象的期许,如果原生家庭中有一个总是温柔相伴,会主动参与家务、孩子成长过程的父亲,当伴侣不做家事、很少在生活中对孩子提供实质的照顾,即可能会勾起心中的不满情绪;而若原生家庭中父亲具有远瞻和计画性,则可能对于较缺乏主见和行事能力的伴侣难以接纳。

心中那个僵固的对好、坏伴侣或父亲的价值判断,可能常不自觉地会在自己的婚姻中演示出来。唯有对此开始有所觉察,努力调整自己原先的认知和期待,重新接纳眼前这个也有自己成长脉络的伴侣,才可能少些叨念和多些包容。

初进入婚姻和已在婚姻中打转多年的女性最大的差别,可能即在看待婚姻的眼光上。初进入婚姻时可能较会关注在自己的需求上,而婚后随着彼此的性别角色差异、孩子的出生,开始要分工不同的家庭责任,对婚姻的期待和关注大多已转换到「家庭的需要上」,如:孩子的养育、生活经济、家务分工等责任上,如何让家庭的功能稳定而持续的运作,已成了首要重视的事,也即是要更务实地应对当下的家庭生活。

虽然内心的小女孩在脆弱时仍可能渴望被伴侣倾听、疼惜,但随着婚姻经验的累积,应更能独立的处理许多家中的大小事宜,也开始会去看到对方有自己的角色压力和责任要去承担,更甚者会从伴侣的原生家庭脉络去看,两人也因此有机会学习到如何在各自的角色责任和压力中,能同时去看到对方的需求,尊重对方需要的心理空间,也学习安抚自己的内心需要,让关系持续保有顺畅的沟通。

常听很多来谈的女性当事人抱怨家事和育儿分工的不公平,因而经常抑不住怒气地用好大的力气与伴侣争吵和要求,但往往发现那只是徒然无功,也只是不断增加对伴侣和婚姻的失望,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

走过相似的历程,几年婚姻下来 我发现能破解这个纠结的方法有几个,一个就是「同理」,不断地同理和跳脱自己的需要去同理「对方也承担了许多我没有能力担负的责任和压力」 ,也不断转换眼光去看「我们在这个家庭中各有不同的长处和功能,只要能顺利维持家庭的运作就好」、「对方从未抱怨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辛苦」等。

另一个方法就是 不忘「自我照顾」,让自己能经常保有觉知的生活、照顾自己的身心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静心和抒压空间与方法 ,如:阅读、静坐、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等,如此方能有更多的能量去应对生活中烦琐的事,因为在内心需求能获得自我安抚后,也更能减少心中对伴侣能为自己分担的期待。

也试着常常告诉自己「慢下来在当下的生活」,无论是做哪些事,不断地练习平心静气地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专注在当下」,觉知自己正在做的每件事,如:洗碗洗衣、扫地拖地时,去感受当下的视、听、味、触、嗅知觉,此时放空了脑袋反而会出现一种放松感,能更自在的应对眼前的事,这是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不断练习的事。懂得回头学习和看到照顾自我的需求,是无论有无在情感关系中都非常重要的事,当我们更能成为一个照顾伴侣需求的人,原来这满足感并不比被照顾者来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