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的相关报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刘永昶地栽黑木耳带富六万人
原载《农民日报》1997年1月24日
由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永昶研究成功的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后,六万农民采用这一技术,创产值7亿多元,获纯利5亿元。
1980年,刘永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研究,以锯末、作物秸秆为主料,采取塑料袋小包装地面栽植的办法,成功地栽培出了黑木耳,使黑木耳生产由林区走向田野大地,由只能少数人栽培走向千家万户。
刘永昶的地栽黑木耳亩成本3500-4000元,周期3-4个月,产木耳400-500公斤,纯收入可达1-1.5万元,与传统的栽培相比,产木耳周期仅为原来的1/10,产量提高8倍,产值提高24.6倍。地栽黑木耳抗杂菌能力强,朵大、肉厚、产量高,内在营养含量和外观商品形状都超过一级木耳标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原料易取,成本低,效益高,成为千百万农民致富的好项目。据了解,全国各地应用这一技术已栽培黑木耳近3万亩。
目前,刘永昶正在和国家扶贫办一起,筹备实施“百县黑色扶贫工程”,准备在全国选出212个贫困县,3年发展5万个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专业户,使他们当年脱贫。(荣光大) 采用液体菌种 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确保吃上“放心菇”
我国食用菌生产装备研制获重大突破
原载《经济日报》经济内参,有删减
由我国科技工作者独立研制开发成功的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最近从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据专家介绍,这条生产线的问世将使我国食用菌的生产,结束了依靠固体菌种的历史,彻底淘汰了千百年来由农民千家万户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过程难以避免的杂菌污染、良莠不齐和标准不一,给食用菌产业带来根本性革命,开创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的新时代。该成果通过自行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种设备设施连成一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拥有11项国家专利,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可节省土地占用97%,节省劳动力95%,减低生产成本21%,而且生产线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可进行不间断的全年候的流水线生产,能够象生产工业零部件那样快速、大量生产优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用菌。创造出食用菌的最佳生长环境。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使我国特有的食用菌生产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入世后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最有竞争能力的产品之一,对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加快传统农区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到目前为止,食用菌传统的生产基本上是农民家家建棚,户户搭灶,手工操作,千家万户药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严重,难以保证质量,不能成为“绿色食品”,而且受季节影响,经常是出菇时堆积如山,过了季节又无货可供。整个行业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这种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不仅使消费者“望菌生畏”不敢放心食用,严重制约了这种21世纪健康食品在国人中的普及,更可惜的是,由于我国食用菌生产无法满足国际市场期货贸易和超市化、连锁化、鲜品化、高档化销售的要求,也难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以黑木耳为例,黑龙江林区,黑木耳生产的原料主要是木屑,生产场地是林地露地,环境基本没有污染,就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反复用药才造成质量差、农残高。发达国家近年来对食用菌的需求及价格连年上升,食用菌国际市场基本上“产多少、销多少”。如按洪昭光教授将黑木耳列为每天必须食用的黑色食品,按每人每天至少5克的用量计算,全世界仅够供应2—3天。包括黑木耳在内的各种食用菌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至今已1400多年历史。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能够进行黑木耳商品化栽培的也只有中国,没有国际竞争,是名副其买的“黑木耳王国”。随着对黑木耳和各种菌类特殊营养价值和特殊疗效知识的普及,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旺,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促进了“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的快速研发。由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这项科技成果,使我国食用菌生产、销售和出口创汇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崭新局面。用这条生产线可以建成机械化标准化菌种菌包厂,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用液体菌种和机械化生产线工厂化集中生产菌袋,把前期繁琐复杂、高风险的菌袋生产过程变得轻松简单规范标准,然后分散到农户出菇。投产一条日产菌包5万包的生产线,设备投资50万元左右,只需不到2000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可达1500万包,不仅菌包厂可获利三、四百万元,而且可带动1500个农户和下岗职工就业,每户当年实现收入上万元。一些食用菌栽培大户和要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人,纷纷引进生产线建立龙头企业,各地政府对这一新的农业项目工业化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食用菌工业化正在我国迅速展开,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记者高以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