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文章开篇留个思路:

先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脱发」;

确定是脱发的话,只要不是永久性脱发——没治的那种,其他类型的脱发只要及时就医好好治疗都是可以恢复的。所以文章主要介绍两种永久性脱发;

如果觉得自己的状况和永久性脱发很像,就尽早去医院皮肤科确诊到底属于哪种脱发,积极治疗;

如果确诊是永久性脱发,对于治疗效果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因为每个人情况都不同,实际的治疗效果要咨询医生才行;

附:这里讲的「治疗」不是指种发植发,而是指让原本的毛囊恢复生发活力~

~~~~~~~~~~~~~~~~~~~~~~~~~~~~~~~~~~~~~~~~~~~~~~~~~~~

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头发为什么会掉?

虽然平时不太能感受的到,但头发的生长也是分成不同时期的。

头发的生长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生长期(Anagen)就是头发在正常生长阶段;退行期(Catagen)的时候活动就已经在减少了,类似准备退休的状态;而当头发进入休止期(Telogen)的时候,就会自行脱落了,类似进入了冬眠状态。

三个阶段循环往复,每一个正常毛囊都像三班倒一样。休止期的过一段时间重新进入生长期,退行期的逐渐进入休止期,生长期也会逐渐进入退行期。

而正常的掉头发就是部分毛囊进入休止期,头发也就脱落了。由于毛囊都处在不同的时期,所以也不会整齐划一的一起脱落或者开始生长,也就有了似乎一直在掉头发的感觉。

怎么判断我到底是不是脱发?

数掉头发的数量,日常掉发在100根是正常的。

认真的想了很久有没有别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好像真的没了。

▍每天 100 根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这里借用一下真魅博客中的计算方法,虽然是简单的估算,但还挺好懂的。详细的计算过程可以去真魅博客的网站查看[6]。

中国人头发数量在 10W 根左右,处于三个阶段的时间大致是生长期:2-6年;退行期:2-3周;休止期:2-3月。

这样整个周期中处于休止期的头发数量 = 头发总数 * 处于休止期头发所占比例。按上面的数字计算大概在 5000~10000 之间(生长期的时间差别比较大)。

再平均到休止期 2-3个月的时间内,算下来平均每天在 80~110 根。

这个算法当然比较简略,都是用的估算值,而且你和我之间的差别很可能比80 和 110 的差别更大,不过作为大体估算足够了。

▍我怎么确定我是不是超过了 100 根?

要自己数的,真不是在开玩笑。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想的:「查」多麻烦啊,我就用「看上去大概是多少」来判断吧。

举个例子

这是 44 根头发,看起来也确实不少了。毕竟是我今早在枕巾上捡了一会儿的,因为这个还迟到了...

可是,我是短发平均只有 3-5 厘米长,而长发披肩的你很容易就达到 20 厘米了,我拿喜多萌的头发量了的!

也就是说,看起来相近的视觉效果,我可能要 50 根,而你可能只要 10 根不到。

我下午给喜多萌看了这个,她一下子就放心了,相信很多同学可能也开始放心了。

如果你还是不放心,可以在某一次洗头之后检查一下,你们这些小盆友我相信大多数应该不会出问题。

▍还有断的头发在里面呢

你看到掉下来的头发也有一定比例不是「掉的」,而是从头发中间「断了」,尤其是头发比较长的同学这个会更常见一些。

多数正常掉落的头发在末端经常能摸到一个白色的小凸起,而从中间断开的头发基本都不会这样。

会断开的原因嘛,可能是梳头时候扯断的,可能是和枕头等摩擦过程中折断的,原因还挺多的。

把这部分再抛掉的话,真正掉落的头发就又少了一点。

▍感觉可能真的超过 100 根了怎么办?

最好去医院查一下。

虽然宣称治疗或者改善脱发的产品和偏方一直都有,但脱发确实是比较难办的一个问题。

去医院检查有两方面的好处:

尽早确定病因;

积极治疗仍然是有用的。

尽早确定病因是因为有些受外在因素影响,及时消除这些外部影响也许脱发自然就好了。

在一些情况下,当面临巨大压力、体内激素分泌异常、经历了大手术等情况,是有可能在消除这些影响后就有改善、甚至复原的。如果不清楚病因就盲目使用一些防脱产品、偏方或是吃药的话,可能反倒会有不好的后果。

对于雄脱这样的医学难题,虽然现在也很难有「治愈」的效果(毕竟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但是积极治疗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大家都知道皱纹想要靠日常护肤来去除是非常难的,但仍然愿意对抗老类的产品有投入,毕竟(至少理论上)很多成分和产品还是有减缓效果的。

对于脱发也是如此,积极治疗仍然会比放任不管效果好非常多。

▍快速减肥也可能多掉头发

是的,尤其是依靠长时间节食的速效减肥。

原因说起来挺简单的:我们的身体比你想的实际得多啊。

当你开始大幅度节食的时候(热量摄入突然减少),你想的是「饿俩月我就又是瘦瘦美美的啦~」,可你的身体想的是「妈呀这孩子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每天就嚼几片菜叶子,这是闹饥荒了啊!」

于是身体为了让你尽量挨过饥荒期,其中一项就包括把一些正处在活跃期的毛囊放入休眠期,尽可能节省一点能量消耗。

于是你就开始掉头发了,我们的身体就是这么实在。

大量且持续的节食从哪个角度都不是个好方式,即便有减重的需求大家也要考虑更科学持久的方法啊。

~~~~~~~~~~~~~~~~~~~~~~~~~~~~~~~~~~~~~~~~~~~~~~~~~

脱发有没有治?

分情况,永久性脱发没治,其他类型的脱发都可以恢复。

这么早就把这件事提出来,是因为造成脱发现象的成因太多,发病过程特征不同,表现结果也不一样,所以不如就直接用能不能治疗来进行分类来的干脆。

根据治疗的结果,脱发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永久性脱发,一种是可以恢复的脱发现象。

永久性脱发是指毛囊本身遭到某种损坏的情况。除了种发以外,目前没有能让毛囊「复活」的方法——也就是没治。可以恢复的脱发现象就是毛囊还具有生发能力,所以可治。

所以肯定是永久性脱发更重要啊,只要不是永久性的,及时就医好好治疗恢复的可能性非常大。下面我们就主要介绍会造成永久性脱发的。

造成永久性脱发的可能病因主要有2种——雄激素性脱发和瘢痕性秃发。

我们首先来讲最普遍也最受关注的——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

又称脂溢性脱发、早秃、谢顶。不同性别中都可能出现,男性更多见于青春期后开始逐渐出现,女性多在更年期前后开始出现明显的头发稀疏[1]。

▍怎么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雄脱呢?

脱发初期可能只表现为脱发数量的增加,因此早期的诊断只能去医院下定论,比如通过毛发镜检、头皮活检等方法。

随着病情的发展,以后会逐渐发生明显的脱发区,脱发区的毛发会变细、变短,发生毳(cui)毛样变化——就是变成一片小绒绒毛。

脱发区的位置形状还可以分两种不同类型——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型脱发[1]。

男性型脱发是指额部发际线后退、顶部和冠状区头发稀疏,发展至后期头皮仅有枕部发际处和耳上呈马蹄状头发残留。多见于男性;

女性型脱发是指发际线不后退,顶部和冠状区头发弥漫稀疏。多见于女性。

简单点说,男性型脱发头发会变成 U 字形状,而女性型脱发主要是头发会变少变稀。相比之下,女性型脱发更不明显。

当然,这个分类并不绝对。只是因为不同类型在男性/女性中更常见而这样起名,事实上男性也会存在女性型脱发,同样女性也会存在男性型脱发。

▍日常帮助判断的两个特征

这里再介绍两个跟脱发有关的毛发特征,可以用来帮助判断是不是属于雄脱[1]:

感叹号状发:长约 2mm 的毛茬,近头皮部位逐渐变细,状如感叹号「❗️」。

拉发实验:外观正常的毛发易于拔除而无痛感,称为拉发实验阳性。反之即为阴性。

在雄激素性脱发中,没有感叹号状发,可能存在拉发实验阳性,但一般为阴性。

这两个特征也可以用来辅助判断其他脱发病因,后面讲到的时候我会再重复一下,记不住定义没关系哒~

▍雄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雄脱主要由遗传决定。

雄脱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脱发,由于可能涉及到多基因遗传所以目前为止究竟哪个基因起主导作用还没有定论[3]。

更直接的原因是雄激素抑制了头皮处的毛发生长,这个现象在雄激素性脱发患者中更明显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雄激素会促进面部毛发的生长,同时却会抑制头部毛发的生长,这个现象被称为「雄激素悖论」[2]。具体的详细解释你们可能也没心情听,所以就不展开了。

而基因决定了头皮部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程度,也就是会不会出现雄脱。

因此,除了上面的常规脱发判断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如果你的爷爷/爸爸会脱发,而且是成典型的雄脱的 U 字形状,那么很大概率你也有雄脱基因。

▍怎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呢?

看这个病因就可以猜到,医疗手段可以延缓脱发现象,但雄脱不能完全治愈。

通过内服药物可以阻止毛囊的微小化进程,但不能阻断进程,因此停药后会恢复脱发现象。

如果雄脱真的非常影响生活,决定靠用药来延缓脱发进程的话,具体用哪些药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还是去医院听医生的吧。

最后关于雄脱我还想叨唠一句,建立合理的治疗预期。非常扎心的说,基因已经决定了你到底会不会发生雄脱,目前的各种手段都只能延缓和缓解这个进程而已。

其他可能造成永久性脱发的病因

主要是瘢痕性秃发。

它可以作为原发性病因也可能是继发性的,比如外伤、炎症造成的皮肤表面瘢痕,也可能是头癣等疾病造成了黄癣及脓癣遗留瘢痕,形成了永久性脱发。

病因很简单,瘢痕皮肤处原本的毛囊已经彻底被毁坏,说白了树根都没了肯定长不出来树啊。

除此以外就没有永久性脱发了?

是的,除了雄脱和留疤以外,其他的脱发在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都是可以恢复的!

这里总结了一个表格,简单概括了一下不同病因的脱发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的、具体自己到底是哪种情况要怎么治,还是那句话,去医院看医生啊~~